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济南举行。会议指出:要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上下更大功夫,持续推进“九大改革攻坚”,在要素配置、国企国资、财政金融、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2021年以来,全市上下聚焦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坚持有解思维,找到工作突破点,持续加压奋进,用改革创新的方法推进“83”工程实施,用干劲、闯劲、钻劲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以“重塑性变革”激发滨州发展的内生动力。41项改革创新经验获得中央、国家有关部委表彰激励,“滨州改革”品牌持续叫响。
顶层设计明晰路径,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2021年,我市以“83”工程20项重要改革事项为重点突破,部署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战略性、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事项,改革动力全面汇聚、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国企改革提速推进。组建交通投资集团,加快水务、临港、文旅等市域资源整合,市县国企加强合作,2家基金公司成立并取得管理人资质,财金集团、国投集团、滨达集团分别取得AA+、AA+、AA信用资质。交易中心、体育中心、渤海公共实训基地、南海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主力军”作用持续彰显。截至11月底,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千亿,同比增长68%;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2%、95%、140%。
——“四港联动”破题起步。印发实施《“四港联动”规划》《临港发展规划》,整合临港资产资源,加快小清河复航工程建设,推进滨州港物流园、鲁港现代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设,打造通江达海的“亿吨港群”。 ——数字管理城市先行示范。建设全国首家地市级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全科大网格、应急指挥调度、智慧环保、“两客一危”监管、数字城管5个系统入驻并实现“实战实用”。
——开发区改革持续深入。在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半年评估中提升进位,列第4位。2021年1-10月份,开发区亩均税收、投资强度、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3.76%、30.02%、90.32%、22.33%。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规划建设了黄河科技产业园、黄河高端装备产业园等7个专业化园区,已有总投资超300亿元的180余个项目落户。
开放平台呈现多元化,更大力度突破“双招双引”和“外资外贸”
我市聚焦城市开放度低、外贸进出口规模小、外资利用少等短板,用好保税区、内陆港、跨境电商、开放口岸等新模式、新业态,全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引进来”合资合作,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我市再次获评“全国外贸百强市”。 我市瞄准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融合方向,打造一批对外开放的多元化、高能级平台。博兴内陆港开通运营,新增5家省级外贸平台主体,获批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邹平保税物流中心进入全国50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州港大宗商品运输船、设备出口货轮、活牛专业运输船等外轮首航成功。惠民化纤绳网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为更大力度地突破“双招双引”和“外资外贸”,我市设立投资促进中心,充分发挥驻京、驻沪联络处和“10+5+N”招商专班作用,用好2021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第四届进博会、世界500强连线等活动,务实开展项目谋划、推介洽谈。
人才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人才发展关乎滨州未来。我市深入实施“双元育人”改革,全市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75%以上,每年向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万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深入实施人才“三进”工程、省内首创“人才节”,近三年,全市引进高端专家330余人,本科以上大学生3.4万余人,人才“净流入”格局巩固拓展。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持续擦亮“滨周到”服务品牌 “互认是最大的尊重、对话是最基本的能力、帮扶是最好的监管”。一年来,我市持续擦亮“滨周到”服务品牌,“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蔚然成风。
我市做实首问负责制、全流程帮办代办制,在全省率先实现部分高频事项跨省在线办理,《并联审批管理规范》成为我市首批地方标准。2021年1-11月份,实施并联审批3630件,列全省第3位。2021年1-11月份,全市实有市场主体增长9.83%。其中,实有企业14.19万户,增长16.27%。 为将政策性、实践性成果更多地传递到市场的最远端、最末梢,我市不断推进惠企政策精准化,设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营商环境建设服务中心,接续举办“滨州企业日”活动,召开第三届企业家大会,发放“滨商健康卡”,组建“滨商滙”发展联盟。迭代升级惠企政策平台。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我市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深化“亩产效益”改革,出让标准地4750亩,建成标准厂房146万平方米,盘活“五未”土地亩数居全省第2位。
回首过往,改革历程波澜壮阔;展望未来,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全市上下将继续以改革“关键一招”引领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各项工作“走在前、干在先、落在实”,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宽广。
【来源:滨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