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 摄影
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济南举行。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2021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发展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要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强调,新旧动能转换是我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要在强化科技创新上下更大功夫,持续攻克一批创新技术,持续搭建一批创新平台,持续壮大一批创新企业,持续引育一批创新人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滨州市紧跟省委工作部署,矢志不渝抓科创,深度推进“双型”城市建设,全力构建全域创新体系,以创新促进发展、发展深化创新,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不断提升八大中心功能,搭建起全要素、普惠式的科创服务体系。田军 摄影
科创赋能战略转型,“五院十校N基地”创新格局日趋完善
创新力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影响着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前景,而创新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流的创新环境。
一年来,滨州市坚持科创赋能战略转型,持续搭平台、集要素、优服务、做生态,“五院十校N基地”创新格局日趋完善,区域应用型科创高地强势崛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6%,高于全省平均1.06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
张丹丹 摄影
作为滨州市重点打造的国际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聚焦服务实体化功能化、管理社会化集约化、运营资源化资本化,不断提升八大中心功能,搭建起全要素、普惠式的科创服务体系。目前签约进驻的167家机构,已有156家完成装修进驻,正在建设中的二期意向签约率近90%。
魏桥国科研究院坚持院系、研发中心、产业园一体建设,科研统筹、教育、产业研发、创新创业、创投五大平台一体打造,超高精细光刻胶、铝基复材、弹性应变传感器、激光选通成像等“中科系”国字号科研成果批量转化、落地试产。农业科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整合成立运行,黄海研究院加快建设。
4月29日,国科天骥新材料光刻胶滨州生产园区交付暨试生产仪式举行。丁春贵 摄影
产教融合加速塑成,创新动能加速释放
渤海科技大学部分功能区投入使用,联合培养168名硕博士陆续入驻,共建航空宇航学院启动实施;滨州学院更名山东航空学院进入最后审核程序;4所高职高等学校、21所中职学校一齐发力,实施企业与职教深度合作“全覆盖”工程,全市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75%以上,我市成为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全市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载体达到32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达到275家……一年来,滨州市产教融合加速塑成、创新动能加速释放,科技创新已成为滨州赶超跨越的“最强跳板”、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统计显示,目前滨州市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81.8人,提高幅度列全省第2位。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2家,较2019年实现倍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入库740家,超过前两年总和。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2.3%,较年初提高1.7个百分点。
一年来,滨州市坚持科创赋能战略转型,持续搭平台、集要素、优服务、做生态,“五院十校N基地”创新格局日趋完善,区域应用型科创高地强势崛起。田军 摄影
实业创新结构升级,呈现“规模总量突破、质量效益跃升、产业能级跨越”良好态势
创新是发展之魂,实业是富强之基。2021年以来,滨州市立足产业比较优势,重塑产业结构体系,助推实业创新结构升级,呈现出“规模总量突破、质量效益跃升、产业能级跨越”的良好态势。1-10月份,全市规上工业营收达到7394.84亿元,总量进入全省前三强;规上工业利润达到661.02亿元,增长239.4%,总量、增速均列全省第1位。
张丹丹 摄影
作为铝业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山东打造世界级高端铝业基地的主阵地、核心区和先行区,滨州将创新与绿色作为铝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追求。魏桥轻量化基地5个项目年内投产,首台全铝车身正式下线,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汽车轻量化研发试验制造基地快速崛起,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到63.6%,比年初提高13.5个百分点。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展厅展示了滨州各领域优势产业 张丹丹 摄影
交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亮眼成绩的,不只是滨州铝业。2021年以来,滨州市主攻产业链核心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主导产业向“战新”产业转型、传统产业向优势产业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高端产业强势引领。京博高性能新材料、滨华碳三碳四、鲁北锂电材料等重大项目带动全产业链跃升,5家企业入选全省高端化工产业“链主”企业名单,数量列全省第1位。6家企业入选“中国粮油榜”,占全省入选企业的一半。1-9月份,轻量化新材料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家纺服装、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7%、16.5%、15.9%、11.2%。
北京联合大学3D实训基地进行揭牌 张丹丹 摄影
聚力推进“实业创新”,以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以产业裂变带动经济质变,推动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企业发展呈现强劲态势。滨州市积极培育优质企业梯队,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省级34家、国家级4家,6家企业获批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新认定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国家级1家。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列全省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