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第03版:第三版

聂辛民的“文化摆渡”人生

在诗词中邂逅诗和远方

新学期伊始,在济宁老年大学工人文化宫校区的古诗词鉴赏教室里,75岁的聂辛民正带领64名银发学员诵读《诗经》。在抑扬顿挫的声浪中,这些平均年龄超过63岁的学生们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济宁老年大学工人文化宫古诗词鉴赏班的氛围是最好的。”聂辛民自豪地说。2024年秋季,他来到这所老年大学,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为济宁的老年人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诗词世界的大门。

聂老师常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国古诗词就像一艘大船,而我只是一个船夫,带领学生坐在船上航行,欣赏沿途的风景,欣赏中国文化的多彩和绚烂,感受生命里的诗和远方。”

他的课堂没有枯燥的讲解和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比喻,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告诉记者,孔孟文化和李杜文化是济宁文化特征中挥之不去的两笔,特别是李白诗篇的潇洒飘逸,正契合了济宁运河文化的独特气韵。“如果我们张口就是诗词,就能留住文化的根,”聂老师说,“我的古诗词鉴赏课,虽然不能去研究、探讨、挖掘,但可以带领大家领略诗词的魅力。希望学员们回到家中,也能与家人分享,让古诗词在家族中传承。”

聂辛民自小受到父母的熏陶,“父母在革命时期负责宣传工作,经常会写各种文章,这让我对文字的东西很感兴趣。”因为爱好,他开始自学,每天读书、读史、读诗词,让文字和历史刻进了自己的骨子里。如今,他将这些积累无私地奉献给了老年教育事业。

面对未来,聂老师充满期待:“我的目标是在这继续拼搏十年,和学员们一起遨游在古文化的长河里,开心快乐地度过晚年生活。”

在济宁老年大学的教室里,聂辛民继续着他的“文化摆渡”之旅,让一首首千古流传的诗词,成为银发学员们晚年生活中最绚丽的风景线。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

2025-09-17 聂辛民的“文化摆渡”人生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12155.html 1 在诗词中邂逅诗和远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