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2日
第06版:第六版

济宁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激活片区资源

人才回流 带动农民增收超6亿元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

龙湾湖畔,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曾经闲置的老宅院如今变成了创意工坊、民宿和咖啡馆。几位来自城市的创业者在这里找到了事业的新起点,也为这个山村带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我市将“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作为服务片区建设的核心举措,累计招募合伙人1031人、片区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落地项目725个,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以上。9月10日,市政府新闻办在泗水县圣水峪镇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乡村振兴合伙人与片区融合发展情况。

带动农民就业3.6万余人

我市聚焦示范片区“资源闲置、人才短缺”痛点,创新招募机制,让合伙人与片区需求精准匹配。全市在308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150处“乡村振兴工作站”,全面摸排乡村特色资源及闲置资产,征集村“两委”合伙意向,累计征集合伙项目1105个。同时在重点城市设立“合伙人招募联络站”,主动对接清华大学、华润集团等高校、企业,寻访乡村运营团队、产业专家。依托招商引资推介会、在外商会等渠道,每年两次集中发布合伙人“招募令”,招引企业家、创业者、投资者、济宁籍在外能人。鼓励合伙人以创办企业、资金投入、技术入股、创意开发等方式,与村集体共同开发资源、发展产业项目,实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显其能、各尽其才”。

近年来,我市优秀合伙人充分发挥资源、人才优势,合伙打造等闲谷艺术小镇、牛楼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多个产业项目,让片区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带动农民就业3.6万余人。

小红薯“合伙人” 成为振兴新典范

在泗水县圣水峪镇东野村,“90后”返乡创业青年庞海波发起成立了海波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介绍说:“现在地里的品种是我们种植多年的济薯26,我们改变了种植模式,用了水肥一体化、膜下种植,能提早上市,比集中上市每斤价格高出六七毛钱。”

据了解,该合作社运营以来,构建了“脱毒育苗—绿色种植—保鲜储存—精深加工—电商销售”全产业链条。合作社与当地附近村集体抱团发展,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流转土地1000余亩,率先在全县实行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农业生产,促进了村集体增收。通过与当地农户签订种植合同,成立以“订单农业”为主的合伙模式,并免费为当地农户提供优质地瓜脱毒苗种和全程跟踪式服务,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合作社不仅专注于育苗(现有大棚236个),年培育优质脱毒甘薯苗种1.2亿株,远销河南、广西等地,还建立了稳定的鲜薯回收体系。每年回收地瓜约3000万斤,产值约2400万元。与泗水利丰食品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联合开发即食薯脯、甘薯全粉等高附加值商品,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

合作社还开设了线上店铺和直播间,通过“田间直播”“地窖探秘”等生动形式,直接面向全国消费者销售基地自产的优质鲜薯、特色加工品以及脱毒种苗。这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打响了地域品牌,还缩短了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绿色、健康的甘薯生产过程。

2025-09-12 济宁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激活片区资源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11773.html 1 人才回流 带动农民增收超6亿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