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石纵53.5厘米,横153厘米,刻乐舞场面。画面分左中右三组。 左方一组共5人。最左边二人正面端坐,右手握排箫置于口中吹,左手举鼗鼓摇晃。右边三人吹笙、吹笛、吹埙,皆面向左跪坐。 中间一组三人。左边一人敲鼓,中间一人用双手倒立,右边一人弄五颗丸。 右方一组五人。三人正面端坐,中间一人在抚琴。左右坐两人皆面向此人。 五老洼画像第十六石
原石纵63厘米,横58厘米。画面分两层。 第一层,刻建鼓乐舞图。上方五人坐着奏乐,左方三人均右手摇鼗鼓,左手握排箫,右手第一人抚琴,第二人似在以掌击节。下方左边立一建鼓,飘着长长的羽葆,杆座作兽形。鼓旁边两人边起舞,边用粗大的鼓槌击鼓。右方一女子挥长袖起舞,一男人赤膊弄丸。上方空处放着一壶、两酒樽和数只耳杯。 第二层,刻庖厨图。 纸坊敬老院画像 第十石
原石纵87厘米,横61厘米。画面分四层。 第一层,左右刻男女主人在观赏乐舞,男主人在右,女主人在左。中间刻二乐伎,一人抚琴,一人挥袖起舞。 第二层,右端刻男主人向左跽坐,面前放置一件三足酒樽,樽内插一勺,樽旁列耳杯两件。男主人左方有四人奏乐,其中一人右手摇鼗鼓,左手持排箫;一人吹横笛;一人吹箫;一人吹笙。摇鼗鼓,吹笛者正面坐,吹箫、吹笙者侧面坐。 第三层,中间立一建鼓,基座作兽形,上杆作三枝形,左右枝上各攀附一猴。建鼓两旁各有一人手持粗大鼓槌奋力击鼓。左方一人挥袖起舞,一人作倒立舞。右方一人弄丸,丸共八颗。 第四层,刻庖厨图。 纸坊敬老院画像第八石
原石纵73厘米,横57厘米。画面分两层。 第一层,上方有五个乐人正在演奏。右方三人以右手摇鼗鼓,左手持排箫于口中吹奏,左方第一人弹奏一长琴,第二人以掌击节。右下方立一建鼓,鼓座兽形,鼓上有一横杆、两斜杆,杆端连接一飘带,鼓旁有二人正在击鼓。建鼓左方有一人弄丸,丸共六颗。弄丸者左方有一人挥长袖舞蹈。中间空处,右方一酒樽,一耳杯;左方一酒樽,两耳杯;中间一壶。 第二层,刻庖厨图。 十里铺画像第三石
文物推荐官:
嘉祥文旅中心
穿越两千年的鼓声、翻飞的袖舞、抛向空中的彩丸——这些让人惊叹的民间运动与乐舞场面,皆来自济宁汉画像石中栩栩如生的刻画。汉画像石,就像是汉代人留给我们的“动态朋友圈”,不仅记录了他们怎么劳动、如何信仰,更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怎样用身体表达快乐、用技艺诠释生活。
建鼓声中的翻转倒立、手抛八丸的精准技巧、长袖起舞的优雅姿态……这些既是运动,也是艺术;既是竞技,更是汉代人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期,跟随“爆米花姐姐”的脚步,一起解码藏在石头里的汉代民俗运动现场,感受一场跨越千年的精彩乐舞演绎!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艳茹 通讯员 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