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 通讯员 李军 王禹
七月的济宁,骄阳似火。220千伏高新变电站内,滚烫的热浪自水泥地和钢铁设备间蒸腾而上。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沿着预定轨迹在热浪中穿行,其精密“电子眼”锐利扫过主变、母线、断路器等关键设备,实时回传可见光与红外影像——这是变电站无声的“体温”初诊。
国网济宁供电公司运维人员张鹏紧盯着手中的巡视工序卡,汗水浸透的工服紧贴后背,王彬则手持红外测温仪,在机器人提示的重点区域或结构复杂的连接点前驻足复测。“主变油温、油位正常,主变高低压套管线夹、刀闸触头及引线连接部位接触良好、温度正常。”张鹏说。
“机器解放了我们的脚程,让我们能集中精力去攻克疑难杂症,而我们的经验和现场判断,则是确保那海量‘电子眼’数据精准可靠的防火墙。”王彬这样形容他们与机器搭档的“1+1>2”的守护模式。在灼热骄阳下,人机协同为设备安全运行赋予了更敏锐的眼睛与更可靠的大脑。从变电站内无声流淌的电流,到千家万户的清凉与明亮,一条由责任担当铸就的守护纽带,穿透了酷暑的厚重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