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济宁老年大学古筝教室“流淌”出叮咚清音,68岁的学员李阿姨端坐古筝前,指尖轻抚,一曲《渔舟唱晚》如清泉般缓缓淌出。她眼里的专注光芒,仿佛穿透了岁月,重拾少年光亮。这间教室已成为许多老年学员心灵栖息的一隅。十四载光阴流转,王均慈老师在这里默默耕耘,如同执守一方园圃,陪伴了超过数百名如李阿姨这般执着追梦的老年学员。
“我想用音乐为学员传递幸福与快乐。”王均慈告诉记者,她的教学理念朴素而真挚,这也是她十四年来坚持在老年大学教学始终不渝的初心。“古筝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沟通心弦的语言。”在那些看似繁复的技法面前,她以耐心与巧思将其拆解——面对“摇指”这个令许多初学者望而却步的技法,王均慈将其化为“一二三”的简洁口令。指尖在琴弦上轻盈跳跃,原本生涩的练习竟如春雨润物般悄然顺畅起来。
王均慈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每个学员独特的指尖与心境。面对年逾七旬、手指略显僵硬的学员,她总是温言鼓励:“用心倾听弦音,让指尖与心弦一起歌唱。”当学员因记不住乐谱而显露焦虑,她悄然调整教学节奏,在重复练习中悄悄揉入更多鼓励,直至他们重新找回自信的笑容。对王均慈而言,讲台下老年学员眼眸中因琴韵而闪动的光彩,才是岁月回赠的最珍贵勋章。
2023年,王均慈荣获济宁老年大学“突出贡献奖”。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