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茜茜
炎炎夏日里,一杯冰冰凉凉的小甜水“吨吨吨”喝下肚,虽感觉通体舒畅,但代价可能是健康受损。学会对它们“摆摆手”,成为守护健康的关键一步。市疾控中心最新科普提醒:夏日解渴,警惕糖饮诱惑!
五年级的浩浩曾经是含糖饮料的“忠实粉丝”。“以前放学路上总要买瓶冰可乐或者果汁,感觉特别爽,书包里也常备着。但后来上课老觉得没精神,体检还显示体重有点超标。”
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健康饮水周”活动后,浩浩了解到含糖饮料的危害,下决心改变。“开始真有点馋,但老师教我们看饮料瓶上的糖含量,还组织了‘自带水杯’打卡。现在我和几个同学都习惯带水壶,上课精神也变好了。”
浩浩的转变并非个例,学校开展“减糖”行动后,学生自带水杯率显著上升,随意购买含糖饮料的现象大大减少。从“吨吨吨”畅饮到对甜饮料“摆摆手”,浩浩的经历生动展示了改变习惯带来的积极变化。
含糖饮料 有什么危害?
含糖饮料指在制作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含糖饮料的主要成分是水和添加糖,营养价值、营养素密度低。过多摄入含糖饮料可增加龋齿、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病风险。
如何区分判断 高糖、低糖和无糖饮料?
我国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规定,含糖量≤5g/100g(固体)或100 mL(液体)的饮料属于低糖饮料;含糖量≤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的饮料,可称为无糖饮料;中国营养学会团标规定≥11.5g/100g为高糖饮料。
每天添加糖的 推荐摄入量是多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学龄儿童膳食指南核心推荐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含糖饮料代替水。
市疾控中心提醒大家,在选购饮料的时候要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选择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饮料。喝完含糖饮料后要注意口腔卫生,用清水漱口。
建议用白水或茶水替代含糖饮料。白水安全卫生,不用担心“添加糖”带来的健康风险,建议首选白水。饮料好喝莫贪杯,糖分过多易增肥。拒绝诱惑记心中,白水才是真宝贝。
下周期末考试后,就要迎来愉快的暑假了。“爆米花姐姐”在此提醒小朋友们,健康饮食,切莫贪嘴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