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7日
第03版:第三版

七旬“修理匠”的温情驿站

工具柜里的邻里情

清晨,任城区越河街道西大寺社区太白小区爱心车棚里,一个半旧工具柜缓缓打开,扳手、钳子、螺丝刀、打气筒……整齐地排列放在架子上,一组工具柜、一张工作台、一块写着“免费维修”和联系方式的木牌——这便是七旬老人马全盛自费设立的便民修理点。

锈迹斑斑的扳手和崭新的智能电表测试仪并肩躺着,如同他跨越半个世纪的维修生涯。自从马全盛退休后,今年是他坚持为小区无偿服务的第8个年头,他的足迹踏遍社区每个角落。

“一开始,看到邻居修自行车、调车闸都要跑老远,或者推着坏车干着急。”马全盛说干就干,他自费购置了常用工具,精心布置了这个“无人值守”的服务点。小到螺丝松动、链条调整,大到内胎更换、闸线更换,马全盛通过这个“基点”,让日常的“小麻烦”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解决办法。“不用特意等他,工具箱在,工具在,需要就拿来用,像自家门口多了一个工具间。”邻居们这样形容它的方便。遇到需要更换零件等复杂情况,一个电话,马全盛便会如约前来,一丝不苟、分文不取地帮你修好。

便民点是他服务的大本营,对于社区里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残疾人,他主动将服务送上门。得知独居老人李奶奶家的窗户吱呀作响,关得不严实,他拎着工具箱就上门了。检查更换滚轮,打磨、上油、调试,还加固了松动的把手。“这下放心了,不怕风大再灌进来了,也不怕窗户关不严了。”李奶奶满脸感激。隔壁单元刘大爷家木椅坐久了,榫卯松动,坐上去直摇晃。马全盛二话不说,带着木胶和绳索过去,熟练地进行加固,稳稳当当。

无论是登门更换小零件,还是花费多时耐心修复的老家具,马全盛都坚持不收取任何费用。修理台斑驳的木纹里,嵌着无数个动人的故事:王大爷的收音机里又响起了久违的评书声、留守儿童的学习台灯重新亮起暖光、老旧小区的防盗门在他的调试下恢复了沉稳的闭合声……这些细碎的温暖,如同细密的针脚,将钢筋水泥的楼宇缝合成温情满满的家园。每当有人问起他图啥呀,马全盛总会摩挲着工具箱说:“修东西就像过日子,多修修补补,才能长长久久。”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伟栋

通讯员 李小乐)

2025-06-17 七旬“修理匠”的温情驿站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05866.html 1 工具柜里的邻里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