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7日
第03版:第三版

行署西巷改造记:

“六尺巷”精神绽放幸福光芒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伟栋

通讯员 马爽 樊中蔚

在任城区古槐街道,每条老街都流淌着城市的记忆,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古槐街道84条街巷各具特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北门社区的行署西巷虽仅有380米长,却在城市发展的年轮中,书写了一部生动的历史篇章,成为老城区变迁的鲜活见证。如今,这条饱经沧桑的老街正以崭新姿态,续写着属于它的时代故事。

行署西巷的时光记忆

“曾经的行署西巷,是岁月深处的宝藏,蕴含着珍贵的童年叠影;那堵斑驳的老墙,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闪耀在光阴的长河里。”李新宁老人曾用自己动情的笔墨记载着行署西巷的点滴过往。行署西巷与其他街巷不同,承载着鲜明的红色革命记忆。1978年,济宁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济宁地区行政公署,行署旁的这条小巷因此得名行署西巷。街巷附近都是当时的行署机关和家属院,西巷也成为行署人员的必经之路。1983年,行署西巷被纳入拆迁范围,传统院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现代化住宅。

行署西巷两侧共有4个单位宿舍,36幢房屋,常住居民1900余人。随着时代更迭、城市变革,行署西巷基础设施逐渐老化的现状,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现实交织叠加,出现了转型中的治理阵痛,最突出的就是居民出行不便和飞线“心结”。由于行署西巷最窄处不足3米,中途还有电线杆拦路,原本就坑坑洼洼的路,让居民出行极为不便,特别是消防车、救护车在狭窄空间实施救援非常困难,居民的生命通道被堵塞。街巷上空电线纵横交错、废弃线缆层层缠绕,悬挂着十余处“线团”,最厚处达80公分,存在安全隐患。

“因为救护车、消防车开不进来,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走在这些杂乱垂挂的电线下面,总觉得不安全。”对于这些堵点难点,居民们苦不堪言。

“小巷议事会”议出幸福新生活

面对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行署西巷的重修扩建迫在眉睫。

2022年4月,古槐街道北门社区启动“全域旧改”,作为全市唯一完整社区试点,行署西巷迎来新生。面对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街道组建攻坚小组,确保供暖前竣工,让居民温暖过冬。同时,改造坚持民生优先,通过召开“小巷议事会”,采纳上百条建议,居民积极响应,推动巷道拓宽。“行署西巷就是我的家!”修车铺店主刘守仓带头拆除自家商铺,带动周边居民“让墙三尺”,新时代“六尺巷”精神在此生动诠释。

行署西巷看似不长,但改造过程中涉及问题复杂、技术困难,需要合力攻坚。行署西巷改造面临巷道狭窄、储藏室无法挪移等难题,街道联合电业局、水电气暖等专营单位及产权单位,召开百余次协调会,优化方案,确保“一次改到位,二十年不再动”。通过拆除18根线杆、下地600米管网,彻底解决了“空中蛛网”问题,拔除了困扰居民20多年的“拦路虎”。改造中,行署西巷保留理发铺、无花果树等老街记忆,同时拆除违建378平方米、围墙531米,新建排水管道505米,拓宽路面,并加装4部电梯,升级供暖系统,根治极寒天气供热不足问题。

“以前的路窄车难行,现在宽敞又整洁!”农业畜牧局宿舍门卫姜守坡感慨道。作为古槐街道北门社区“全域旧改”的收官之作,行署西巷改造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如今,改造一新的“巷心会客厅”成为社区服务新阵地,“巷心寓意向新、向心、向馨,我们将让社区更有温度、居民生活更加舒心。”北门社区吕秀云书记说。

未来,行署西巷将依托全省智慧社区示范平台,引入智能监控、智慧停车等设施,提升社区安全水平。街道还将深化“三家”工作法,联合住建、电力、热力等部门成立共建联盟,持续优化民生服务。

2025-06-17 行署西巷改造记: 2 2 济宁晚报 content_205865.html 1 “六尺巷”精神绽放幸福光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