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巨成(任城)
很多年前,出了长途汽车站是建设路,高大的法桐下,几辆人力三轮车隐在树荫里。有车夫上前搭话:“坐车吧?”只要你一点头,哪怕还有一丝迟疑,他便停稳车,等你上去,甚至动手拉人。三轮车是当地特有的,俗称倒骑驴,车斗在前,骑车人在后,乘客坐在车斗中,如同坐在铲车的铲子里。
“师傅,你去哪儿?”
“红星东路15号。”
“一块钱。”
“行。走吧。”
三轮车载着我,在路中央快速行进,不断左右摆动,躲避着汽车、自行车和行人。那时的道路并没有划分车道,所有车辆都行在路中间。夏天的阳光是热的,风是热的,我的心里也是燥热的——我在做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过声远舞台,来到红星东路,再向东行驶一段距离,红星东路15号到了。那是位于路南的一个院子——济宁日报社。那时,这里还有一些偏僻,从那儿再向东不远就出城区了。
我喜欢上文学,具体是从哪天开始的,我不记得了。但我记得第一次投稿是参加工作后的1992年的夏天,是投给《济宁日报》,并且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
进了大门,右侧靠近门卫室,立着一个一人高的木柜子,柜子被分成很多小格子,每个格子上面都贴着标签,就像药房盛中药的柜子。我的稿件是文学类的,投在副刊或星期天刊。我把装稿件的信封交给门口那位说话和气的工作人员,看他投进第三排的一个小格子。之后,便开始了焦急地等待,心怀忐忑。
我是幸运的,第一份稿件便被采用了,还收到了一张10元的汇款单。
投稿之前,我是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的,读了几个月的《济宁日报》,对文学板块最感兴趣。那些文章对我的写作产生了影响。内容丰富、开放、包容,具有时代气息,各种创作手法以及文学流派的作品,都有所展示。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写作能力。
它给我的帮助还包括增加了信心,让我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可以想象,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是怎样的兴奋,是多么大的精神鼓励。这是我与《济宁日报》的缘分,一段记忆深刻的缘分。也因此,我内心一直与《济宁日报》保持着一种特有的亲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