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深冬,我毕业实习,实习单位是工人医院。闲暇时间,我常常沿着越河古堤去秀水城,依带教老师的说法,叫“进城”。
进城,常去逛竹竿巷文化市场。旧书摊连成片,蹲在摊前看书,不花钱,摊主也不撵人。大概是爱书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吧,可我心里是有数的,不断更换摊位,占了不少便宜。因此对小城的最初印象,书卷气要胜于烟火气。
实习结束,我留在了小城。时节如流,寓居小城竟已有十几个年头。十几年来,急救车载着我几乎走遍了城区的大街小巷。我像一个携着氧气的红细胞,穿梭在城市的血管中,忙忙碌碌,无边街景,只匆匆一瞥,无暇多顾,更无缘细打量,我只记住了街道的名字。一直以来,与小城的互动,蜻蜓点水,过于菲薄,仿佛爱一个人,爱得糊里糊涂。
忙碌是一种生活状态,不应该成为糊涂的借口。日子再忙,也要抽时间深入小城腹地,去了解她的文化现象,触摸她的脉搏,感受她的气息和律动。
城市的成长给人带来了多重影响。太白楼路直抵济宁高新区后,我逐水草而居,延着大路东迁,在诗仙路6号定居下来。每次进城出城,路过如意洸府河大桥,便会感到亲切。桥身像一架硕大无朋的城市大门,出入此门,即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当下建设与未来发展,正由我辈扛起大旗。
后来进城,多是去亚龙书城参加读书会,《济宁晚报》每月19日在此举办悦享银龄读书会,和许多文友在这里相识,他们多是长辈,退休赋闲,读书写作,是读书会上的常客。爱书人汇聚一处,思想碰撞、共鸣。这样的城市空间,松弛、静谧。门外车水马龙,市喧鼎沸,泥沙俱下的光景一经流过这里,便缓慢、沉淀,在生活的入海口形成冲积地带,成为一片滋养心灵的绿洲。
九月的读书会上,“情满四季·金秋”主题征文颁奖活动在亚龙书城如期举办,文友们欢聚一堂,融洽、热闹。现在仿佛是一个圈子时代,科技圈、演艺圈、驴友圈,文学也有文学圈。圈子是开放的,慕名而来的人。进入圈子,并非画地为牢,将自己变作爱好的囚徒。圈子提供一块可供开垦的处女地,让你执手耕耘,在悠长的岁月中延伸生命的广度与深度。
2025年1月19日,第七期悦享银龄读书会如约而至,“情满四季”征文年度颁奖礼也在同期举行。作为读书会特邀编委的我,获得了优秀征文“润篱”奖。自文学种子在心中萌芽以来,那些石沉大海的稿件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夜空中的星星。当我仰望星空,那熠熠寒眸,始终让我保持浪漫,保持热望。文章发表并获奖,心潮澎湃了好一阵子,更难忘师友化雨功。
春雨淅淅沥沥,润物无声。清早推开门,篱笆潮潮的,知道是一场喜雨,墒情刚刚好,丰收自然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