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利(汶上)
对于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来说,自然无法抗拒纸墨清香。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报刊是我观察世界的唯一窗口。当时我在学校任教,每到上午第二节课间,邮递员都会准时在学校教务处门口停稳自行车,从绿色帆布驼包里取出一沓报纸,放在进门的茶几上,校园里留下他一串清脆的自行车铃声。这时,我会坐在沙发上翻阅各种报纸,翻到《济宁日报》时明显慢了下来,遇到心仪的内容,就悄悄地把这份报纸“顺手牵羊”了。
后来,学校因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接受了《济宁日报》记者的一次采访。这次采访,我有幸参与了稿件的写作,那篇《十年磨一剑》的文章发表在了2001年2月7日《济宁日报》的第3版,题目下竟写上了我的名字,成为文章的作者之一。看着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我喜不自禁。那段时间里,我经常把那张报纸拿出来看。时隔20余年,多次搬家,那张报纸都跟随着我,不时拿出来浏览,虽纸张泛黄发酥,字迹浅淡,但墨香犹存。
工作30余年,《济宁日报》未曾在我的视野里离开过。读着读着,就有了变“读者”为“作者”的欲望。2018年是我与《济宁日报》密集交往的一年,这一年的4月27日发表了我的《不再错过》一文,我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作者”,这极大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一“写”不可收,持续到现在。《南池如有待》《行走乌镇》《一半烟火一半诗》等十几篇小文见之日报。
喜欢文字的人好像都有“贪欲”,在发表这件事上总是不遗余力。去年的某一天,看着案头《济宁晚报》上有文学版面,我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连续几个星期潜心研读晚报。瞄准晚报上的“百姓写手”栏目征文,在将作品点击发送后,心中就有了期待。感谢编辑错爱,两篇文章都如愿发表。我将见报的文字与原稿逐一比对,经编辑修改增删的地方近20处,心中的愧疚与感激油然而生。正是编辑“捻断数根须”的付出,才有了晚报给我们提供的文学大餐。
日报是故交,晚报是新朋。无论故交还是新朋,我都深深地爱着它们。“两报”相伴,阅家事国事天下事,读散文诗歌和故事,平淡的日子明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