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杰(任城)
曾几何时,女性与女红之间,似乎有着一种不解之缘。女红,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技艺,不仅仅是针线活的简单集合,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的艺术。
记得小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母亲便会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手中拿着针线,一针一针地缝补着我们的衣服。那时的我,总是好奇地趴在她的膝头,看着她灵巧的手指如何在布料间穿梭。
在乡下,女红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贤惠的重要标准。女子出嫁前都要学习针线活,以备将来在夫家能够胜任这一角色。而夫家对媳妇的考验,也往往从她会不会做活开始。记得村里的老人讲过,以前新媳妇过门后,婆婆都会赠送一个针线筐,里面装着各种针线、剪刀、顶针等工具,这既是对新媳妇的一种期望,也是一种传承。新媳妇接过针线筐,便意味着她将要承担起这个家庭的一份责任,用她的双手,为家人编织幸福的生活。
那时候,村里的女人们聚在一起,常常会交流各自的手艺,比较谁的衣服做得更好,谁的绣花更漂亮。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切磋,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她们在针线活中找到了共同的语言,也在彼此的陪伴中度过了许多难熬的时光。那些关于女红的记忆,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坚韧与温柔,也见证了她们之间的友谊与温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机器生产的衣物以其便捷与时尚,逐渐取代了手工缝制的衣物。那些曾经被视为珍宝的女红技艺,也慢慢被边缘化。但我希望,未来的孩子们,依然能够有机会亲手体验针线活的乐趣,感受那份来自长辈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