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茜茜 通讯员 李学芹 戴方方
踏入金乡县残联一楼,一块牌匾映入眼帘,上面写着 “鲁金残疾人文创工坊”。这间工坊宛如一颗在石缝中顽强扎根的种子,冲破层层困境的土壤,为众多残疾人撑起一片广阔天空 。
走进工坊内部,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大小形态各异的葫芦,葫芦表面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刻画。这些刻画,有的是灵动的花鸟鱼虫,似要破画而出;有的是古朴的山水风景,透着宁静悠远的意境。仔细端详,货架上陈列着10大类100余件残疾人文创作品,它们是12名残疾人用双手精心创作的结晶。12名残疾人或手持烙铁,在葫芦上烙出细腻纹路;或拿起画笔,为挂件添上绚丽的色彩。每一道精心勾勒的线条、每一抹用心调配的色彩,都凝聚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追求。
鲁金文创工坊葫芦烙画技术总监兼组长张玉,出生于1988年,14岁时的一场意外,让他不幸截瘫,从此与轮椅为伴。步入社会后,求职成了他难以跨越的一道坎。那些日子,失望与迷茫如影随形。张玉尝试做电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努力寻觅商机,也涉足玉石售卖行业,可收入并不稳定,生活的挑战和负面情绪沉甸甸地压在他心上。直到2018年,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短视频里精美的葫芦烙画,如同一束耀眼的光,照进了张玉的生活。张玉被这门独特的艺术深深吸引,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瞬间被点燃。
张玉跟着视频,日夜钻研烙画技巧,反复尝试。每一次拿起烙铁,对他而言都异常艰难,身体的不便让他在操作时要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拼搏,张玉终于在方寸大小的葫芦间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印记。如今,身为鲁金文创工坊葫芦烙画技术总监兼组长,张玉不仅在艺术领域站稳脚跟,还肩负起统筹引领的重任。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他带领团队精心雕琢每一件作品,为更多残疾人点亮了希望之光。
2021年,山东省齐鲁残疾人工匠职业技能竞赛的现场热闹非凡。张玉与来自任城区的肢体残疾人李学阳相遇。当张玉看到李学阳行动不便却依然坚定的身影时,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那一刻,他决定向李学阳教授葫芦烙画技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玉耐心地教,李学阳勤奋地学,两人常常一起讨论到深夜。2023 年,经张玉的热心引荐,李学阳踏入金乡县鲁金文创工坊。当李学阳第一次走进工坊时,眼中满是惊喜与感动,这里也成为他梦想的起点。如今,张玉和李学阳并肩作战,他们带领着30余名残疾人一路前行,实现就业。他们的产品丰富多样,包括陶瓷烤画、掐丝画、葫芦烙画、儿童塑泥、蒲编等多项手工文创产品。这些产品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汗水,从工坊走向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10余万元。
张玉和李学阳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华丽转身,更是金乡县残疾人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他们的作品,从最初在工坊里无人问津,到如今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每一次产品的售出,每一句顾客的夸赞,都像一颗闪耀的星星,吸引了更多目光聚焦于残疾人文创领域。近年来,金乡县残联将文化产业视为残疾人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通过积极行动,深入调研,整合各方资源,先后培育出极具带动作用的残疾人 “鲁金文创工坊”“润禾文创工作室”等。通过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开展专业培训,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残疾人工艺师。凭借着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口碑,金乡县残疾人文创产品畅销全国十多个大中城市。这些产品就像一张张金色的名片,为金乡县残疾人文创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2024 年 12 月,金乡县“鲁金文创”品牌被山东省残联列为首批省级残疾人 “文创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