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华(邹城)
1996年,我刚到古路口中学任教没多久,没有手机、没有网络,读报就成了了解世界的唯一信息来源。
当时,学校订了一份《中国教育报》,放在校长室里。为此,我常常敲开老校长的门借阅报纸,如饥似渴地阅读,汲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摘抄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由于常常翻阅,故而我对报纸语言风格、用稿要求比较了解。2001年12月16日,我的文章《浅谈近视眼成因及防治措施》被登在《中国教育报》上,在晋升职称时帮了大忙。
社会日益发展,高科技日新月异。现在,电脑和手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似乎所有的报纸都有了电子版,阅读起来更方便快捷了。但我,现在依然每年订阅一份《中国教育报》。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缘《济宁晚报》。作品《一朵白莲》在“情满四季·盛夏”征文中获二等奖!我在欣喜和雀跃的同时不禁感慨,自从结缘《济宁晚报》,我受益匪浅。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我去现场参加活动的机会不多,但一直关注悦享银龄读书会微信群里的信息。在微信群里,我每天都能汲取精神营养,滋养自己的内心,丰富自己的内涵,这让我感觉很充实。
感谢《中国教育报》,二十八年来,一直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寂寞的日子。感谢《济宁晚报》把我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提高了自己写作的水平。
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