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城讯(通讯员 相天宇 马文鹏)2021年以来,邹城市建立“五步走”工作机制,通过开准转化提升“药方”、蓄满人才储备“活水”、定制按需培训“套餐”、构建干部成长“链条”、打通能上能下“通道”,着力打造一支敢于担当、善谋实干、勇于争先的过硬村级班子队伍,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开准转化提升“药方”。市镇村三级联动,对照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4种情形,全面梳理排查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隐患,综合确定待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38个,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问题准。坚持“一村一策”,逐一建立工作台账,因村制宜制定整治方案、明确整顿措施,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工作实效。采取1名市级领导包保抓统筹、1名镇街领导班子成员帮包抓帮扶、1名第一书记派驻抓治理、1名市直部门单位结对抓发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集中化解突出矛盾隐患16个,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
蓄满人才储备“活水”。建立接续培养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北京、上海、深圳等16个城市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打造“归雁回引”工作站,定期开展流动党员座谈联谊、优秀人才回引等活动,市级领导班子成员不定期拜访在外老乡,介绍家乡发展成就和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回引优秀在外人才199人,115人到村任职,37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大力实施优秀后备人才“递进培养计划”,建立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重点从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创业成功人员中发现和培养村级班子年轻后备人才、入党积极分子,累计收录村级后备人才3050人,其中“90”后1547人、女性824人,每村至少储备5名后备力量。
定制按需培训“套餐”。开展“村干部集中教育培训月”活动,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根据村级党组织书记、“两委”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等不同类型村干部培训需求,以业务能力和政策法规为重点,分类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和全员轮训,提高履职能力。依托市委党校,采用集中面授、“领头雁”论坛、课题引领、实地参观、交流研讨相结合的“动态延伸”混合培训模式,有侧重编排授课内容,确保培训实效。2021年以来,全覆盖培训村干部36期,累计培训3808人次。
构建干部成长“链条”。加强培养锻炼,把村级后备干部放到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信访维稳等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一线,经受实践锻炼和急难险重任务的磨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村级工作,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村务实操能力。建立健全“导师帮带”机制,对于新当选、35岁以下缺乏经验的党组织书记,实行“1+1+1”模式,由镇街明确1名科级干部和1名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组成“导师团”,青黄结对进行帮扶,手把手开展全程跟踪培养,构建起“优秀人才——村级后备干部——导师帮带培育——村级党组织书记”的村干部成长全链条机制。
打通能上能下“通道”。每半年对村级班子运行综合评估,对班子不团结、服务意识差、办事不公,群众意见较大的,尤其是推动重点工作不力、出现失职渎职的,及时进行调整撤换。坚持固本培元,选聘特聘组织员119名,组织后备人才、党组织书记市内挂职42人次、市外挂职26人次,促进村干部积累经验,丰富工作阅历。健全村级运转经费和村干部补贴动态稳增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村干部待遇水平。建立常态化点评谈心制度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发放机制,镇街党(工)委书记定期与村级党组织书记谈心谈话,帮助其理思路、找问题、解难题,确保村干部工作有关怀、离任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