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0日
第04版:

另一种读书的味道

朱忠民

元旦放假,我放松地走着回家的路。有一段拥挤些,我看到一个小学生,坐在三轮车里认真地读书,奶奶慢慢地登着三轮车。天阴沉沉的,北风嗖嗖地刮着,车没有棚子,孩子小手通红。

这个孩子,我很熟,我们同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着奶奶。他从三四岁就常来我家买东西,除了油盐酱醋,再买个五毛、一元的零食,算是跑路钱,然后喜滋滋地走了。

因为路上车多,我很不放心,总是送他过路。其实,奶奶每次都在不远处瞧着等着,一定是在锻炼孙子的生活能力。

一晃几年过去了,他已经七八岁了。奶奶也许不放心,每次出门都带在身边。看!小孙子读得多起劲儿,身边的各种嘈杂丝毫也不影响,就连随风飘来的烧烤味,也诱惑不了他。

“大婶子,怎么不叫他在家里学习,天这么冷?”

“这孩子,他说这样学习有味道儿!”

有味道?有味道!我小时候不也寻找过有味道的学习方式吗?

那时候家里养了几只羊,每次放羊去,我都要带上几本书,一边放羊,一边学习。我虽然年龄小,但是不用担心羊跑了。羊一出门就知道往哪个方向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我,左手一摸缰绳,右手必定带上几本书一样,不是大人叫带的,也不是老师下的命令。

我只是觉得,往草地上一躺,草软绵绵的,读书有味道;往大树背上一靠,书页上有花花搭搭的阳光影子,阅读也变得有味道。当羊的肚子鼓起来的时候,我的脑袋也装满了好多新奇故事和奇怪的问题。

上了初中,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小路边、小河畔、树荫下,都曾留下了我读书的影子;绿蚂蚱、花蝴蝶、黑知了,还有空中小鸟,都曾听到我读书的声音。那时节,好多学生零零散散分布在野外,各自捧着书,或大声诵读,或轻吟低唱。

我们享受的是另一种读书的味道,没有喧嚣,没有功利,也没有板板正正。在这样的境界里,抬头是天,俯首是地,左顾村舍俨然,右盼人影幢幢,视野开阔,心胸也跟着开阔。纵然走神,也是在思考问题,因为眼睛看得见的都是那样单纯,没有任何杂质,就连偶尔飞起的尘土颗粒也是纯净的。

为了学习效果,都是单独作战,从没有三三两两聚在一块学习的。一开始出校门时,都是结伴而行,走着走着就心照不宣地散开,寻找各自的阵地。在这里,每一个生命携带的书里的知识与活生生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完成了生命中的一次次完美的对接。当铃声一响起,大家又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涌向一个方向,迫不及待地返回校园。

那时候,哪个学校里教室门口没有几棵树和一块花坛呢?下课的时候,蹲在树下读读书,围着花坛问问题,那情境也很别致。

到现在我才知道野外读书的意义,原来是放飞心灵。心要飞翔,知识要储存,这就是野外读书的收获吧。

孔子讲学,垒土成坛,还种了一棵富有象征意义的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干直,象征着弟子品格正直;果仁可食可入药,象征着弟子将来有利于社稷。在这棵树旁边学习,是多么有吸引力呀。

夫子曾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皙正悠闲地弹瑟,听到老师问话,才停下来说:“暮春时节,我和几个大人和小孩儿,到沂河里洗洗澡,然后吹吹风,唱着歌回家。”我想这大概是一个学子最高的理想和志趣了。

我小时候学习,什么理想都没有,只有单纯的念头:在家就要干活,在校就要学习。这好像与生俱来,天经地义,好比碗就是用来盛饭的,屋子就用来住的,路就是用来走的,学习有什么可以商量的呢?

至于更高的追求,那是年长以后的事了。上了初中,才知道社会上有好多职业和行业。只要看看书中的插图和校外的场景,就心潮澎湃。看着看着,仿佛自己穿上了军装,正手持钢枪,站在雪域高原,或者南沙边疆;仿佛驾着银鹰,翱翔在白云之上,或者坐在实验室里,寻找着显微镜下的奥秘;或者站在讲台上,端着课本,却和孩子们把目光都投向了窗外……

我还更远一点想到,若干年后,一个老人沐着阳光,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向谁家小孩子借来的崭新的书,那一定是他最有味道的事了……

■苗青 摄影

2022-02-20 朱忠民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93263.html 1 另一种读书的味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