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0日
第04版:

理解和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

■王兆响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因此,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深刻理解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论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发现,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立场。即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在任何时代都是历史铁律。所以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共产党最伟大的成就离不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历史是最好的见证。

深刻理解人民至上要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的“大”体现在历史时段的长度和历史视野的宽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贯的理论风格,马克思甚至说:“我们只知道一门真正的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客观事物的历史联系中正确认识和回答党史中各种问题的党史观。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放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多年历史中来审视,并把二者统一起来,确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底色上,马克思主义是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理论之源,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实践之基。从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出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党的四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伟大成就作了更为科学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坚定人民至上的信念,牢记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

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落脚点是更好地践行人民至上。把人民至上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不负新时代,不负人民,谱写继续成功的新时代篇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了人民的心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等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贯彻落实。

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汲取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怎样发展生产力、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的新成就,比如,共享理念直接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要力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总览全局的根本,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人民民主和自我革命破解历史周期律难题,为把坚持人民至上落到实处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人民至上是历史经验,同时是现实的实践。后疫情时代中国坚持“动态清零”策略,无论是德尔塔毒株还是奥密克戎变异株都不能在中国肆虐开来,证明中国防疫策略是生命至上的科学策略,可以应对各种类型的新冠变种病毒,充分体现人民至上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2022-02-10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92473.html 1 理解和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