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0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35万亿元,增速为10.3%。这是2021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交出的一份答卷。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优化信贷结构,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低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1月18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说。近年来,我国不断调整信贷投向,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和小微企业。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信贷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1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8%,有利于经济恢复和稳定企业信心。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快速增长,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说,2022年,在金融政策支持下,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将继续获得资源倾斜。
创新政策工具,提升货币政策精准性直达性。为了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央行加大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滴灌的作用,推出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初冬时节,江西吉安市遂川县五斗江镇的青丰林场里,林场工人们正在采摘黄精药材。林场负责人廖石民介绍说,“山林投资回报慢,长达数十年才有收益,交通银行的20万贷款真是‘及时雨’。资金难题解决了,我们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更有底气。”针对小型农业经营主体“金额小、期限短、频率高”的需求特点,交行江西分行推出金融信贷产品“林农贷”,不仅担保时无需抵、质押物,还降低了利率。
专家表示,新工具让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与基层民生,能降低政策阻滞和传导成本,有效激活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不搞大水漫灌、实现精准滴灌,各项政策的引导效果已落地显现。截至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4400万户。
保持房贷稳定,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房地产贷款“稳刚需”的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稳步改善。
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52.2万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四季度房地产贷款新增7734亿元,同比多增2020亿元,较三季度多增1578亿元。
中国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个人住房贷款中90%以上用于支持首套房。全年住户贷款增加7.92万亿元。
“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说。
在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金融宏观调控将聚焦经济运行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在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下,银行信贷将加速流向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护航中国经济稳健前行。李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