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洪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曾引用古语“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意思是国家要以人民为根本,也是为人民而设立。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历来重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牢固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的水平和效能。
治政之道在于富民。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解决贫困问题,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这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孔子主张“先富后教”,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其民”。孔子的弟子有若将民富置于国富之前,即“藏富于民”。正所谓“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执政者与民争利,老百姓就和你离心离德;反之,就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百年奋斗,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为人民生活幸福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
治政之善在于教民。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治理国家如果只把目标停留在民富的层面,社会只能是一个欲望横流的社会。因此,在百姓达到富裕后,还要对其进行道德教化。中国传统社会十分注重对百姓的道德教化,认为培育百姓明理知耻的道德观对于塑造和谐社会风气具有基础性作用。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刑罚只能让人们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民风淳朴,还要教民以德、约之以礼,推动百姓明荣知耻、崇善向美。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道德建设也应跟上脚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济宁时曾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政德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群众形成全社会共同涵养新风正气的良好局面。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能“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明朝张居正说:“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体察他们的疾苦。《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过程中,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意、体察民情,把群众的困难和需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做到工作有的放矢,切实保障群众享受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福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翻开百年的奋斗史,正因党旗上始终镌刻“人民”二字,我们党才获得了坚实的执政基础和不竭的发展动力。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把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