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末,入冬后才下了头场雪。民谚说:“头场雪,吃大鹅”。元旦前几天,乡下文友冯旭东邀我们几个文友去他家品尝大鹅宴。
旭东的家住在安达市万宝山镇袁大楞屯,周边让大庆油田围个大半圈。那是个晴天,气温零下21℃左右,早上旭东派车来街里接德志、洪友和我。路程约十多公里地,二十多分钟就到了旭东家。
旭东的居宅是彩板保温房,在袁大楞屯后边第二趟街,去年镇政府给翻盖的,约四十多平方米。这我是第一次到旭东家做客。记得三年前,旭东到街里市委宣传部办事,德志在街里为他设宴接风,我也参与了作陪,旭东还赠我一本新出的诗集。而一别就是三年,上几天他听说我从海南回来,正赶上下头场雪,便约几个文友聚家吃大鹅。
除我们三人,家宴还约了万宝山镇后屯爱国六队的德生。他离旭东家很近,老早就步行过来了。大家唠一会嗑,就伸手下厨忙乎起来。洪友㸆大鹅,德志烩杀猪菜,德生改刀炒菜。一时间,乡土情谊在大勺里升温,锅碗瓢盆交响曲在小屋内荡漾。
临来时,每个人都带点菜,一是屯子买菜不方便,二是品种也不齐全。德志带来一瓶白酒,一瓶劲酒,两块肥猪肉,三袋翠花酸菜,两根血肠,一副猪肝。洪友带了黄瓜、窝瓜、豆角、熟玉米,德生也拎来一袋干豆腐、生菜、香菜等,西院邻居还送来一盖帘儿黏豆包。旭东自个备一箱大绿棒子啤酒,还有今天家宴的主打菜——十斤重的大鹅一只。
我并不知道这些说道,只带来我的散文集《不灭的心灯》赠予旭东。
他因为年轻时的一场事故,左手指折断残疾了,现在50出头,是屯里的五保户,一个人独居生活,高度近视。但他从念书时就很喜欢写作,三十年前就是报社的通讯员了,在《绥化晚报》等报刊发过大量新闻,这几年又出版了两本诗集。
在坐的文友,都有一技之长。德志做过报纸、杂志的编辑,现在业余时间参与企业志书的编写,获得过黑龙江省灯谜大赛三等奖;洪友是老通讯员,与旭东也有二十多年的写作交情了,现在街里经营一家快递店,业余写诗并出版了一本诗集;德生今年61岁,出国务工11年,现回到家乡老守田园了,上些天还参加了市里元旦诗歌朗诵会呢……
一个多小时的忙活,一盘盘飘香的菜,满满的摆上一桌子。杀猪烩菜、老虎菜、肥猪肉片、血肠、㸆大鹅、猪肉冻、尖椒干豆腐、大丰收、红闷鱼等,菜菜有食欲。当然,㸆大鹅摆在中间,众星捧月一样灿烂,干靠的香味儿弥漫满屋子。
家宴进行得温馨热烈。旭东、洪友是通讯员起步的,自然先扯到新闻写作话茬儿。旭东是个高产的农民通讯员,每年都在报刊发表百余篇稿件。说到高兴处,旭东还拿出报纸发稿剪辑册,让我们欣赏分享。
德志为了给家宴助兴,为旭东点赞,当场打个灯谜:“拽着小牛下山坡,牛落肚破摔死了——打三字东北口语四个。”几秒钟,就让洪友猜到了:“滚犊子,扯犊子,完犊子,瘪犊子。”德志恭维他,“你都能抢答了。”酒桌的氛围推至高潮,德生即席朗诵一首《乡愁》,又给家宴添加了一针兴奋剂。
一顿家宴,没有山珍海味,纯朴而接地气,缕缕的乡情和绵绵的友情,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大家边吃边唠,文学的创作、新闻的写作、灯谜的制猜、朗诵的技巧,虽然都是业余的,观点也不一定对,却都无拘无束,海阔天空。共同的业余爱好,把几个人大冷天的聚到乡下,品尝着乡土风味,感受着人间烟火,真是让人感动难忘啊。
一晃,那次乡下大鹅宴渐行渐远了。但每当朋友聚会,我就想起在旭东家吃大鹅的亲切,那淳朴的友情多么的厚重啊,掺不进一丁点儿的杂质和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