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山东发展的精准把脉定向,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
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是我们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实现发展新跨越,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实到各方面各领域,在“三个走在前”中充分展现济宁新作为。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其中第一个就是要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这是总书记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时代使命,是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和肯定,更是对我们工作的巨大激励和鞭策。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济宁责无旁贷。
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必须坚定不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真正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这是做好济宁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
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必须持之以恒解放思想,对标一流城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突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各类交易成本,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效衔接,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互联互通。
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必须大力开展全方位制度创新,切实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济宁的干部群众要清醒地认识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我们只有大胆试、勇敢闯,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充分释放改革与开放的叠加效应,才能够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
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
创新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创新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强弱,影响着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期间,明确要求山东努力“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这一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发展”。如果说传统的发展是做加法,那么创新发展就是做乘法。因此,努力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必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不单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创新,而是涵盖理念思路、科技教育、产业企业、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安全环保、民生保障、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这是更高的发展目标,也是更高的发展要求。只有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瞄准更高水准,统筹兼顾、全面发力,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都力争上游,才能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要围绕“制造强市”目标,把“231”产业集群作为核心抓手,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业发展,千方百计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着眼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对标全国一流,建设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的“无人港”“亿吨港”,打造通江达海、连通世界的港航物流新高地;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两创”重要指示,深挖文化富矿,推动文旅融合,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把城市建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平台载体,加快建设精致宜居、体现人文关怀、富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城市;把推动乡村振兴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打造农业强市;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以改革创新办法打通优化营商环境的堵点,以更高要求、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为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创新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认清这一责任和使命,坚定不移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体现在发展上,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冲劲干劲,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在新发展格局中拼出济宁的速度。
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强调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明确提出“坚持正确政绩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四个方面的要求。总书记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进一步明确了山东在黄河国家战略中的责任担当,为我们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济宁全市都处在黄河流域、也在淮河流域,还有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压力,所以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我们要想在“十四五”时期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就必须要树牢正确政绩观,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在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保护黄河生态环境。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极端天气灾害风险,不断提升应对极端天气、大洪水的能力,筑牢发展的安全屏障。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立足当前,做好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等当下要紧的重点事项,又着眼长远,做好东西部联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打基础、利长远的事项。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自觉把生态修复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放在黄河国家战略全局来考虑谋划,既为全局添彩、又为一域增光。
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必须明确发展重点,将“四个关系”融入到工作中,聚力抓好重点任务落实。首要的是坚持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聚焦大气、水、土壤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精准施治、靶向用力,尤其在水资源集约利用方面,坚持坚决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加快推进“引黄西线”和“水网”等项目建设力度。同时,主动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鲁南经济圈等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加快港航物流业发展,全力打造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新高地。坚决扛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政治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数字赋能,培育优良产业生态,有序调整能源结构。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发展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终归是人民。在“三个走在前”中展现济宁新作为,其成效最终体现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进,按照省委确定的“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工作重点,进一步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以更高境界、更高标准谋划工作,树立“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我们就一定能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在济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人民、造福人民,奋力谱写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 刘项清 摄影
9月30日,济州港开通5条集装箱定班航线。
济宁市文化中心成为新的城市地标。
梁山港通航打开济宁通江达海、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对外开放新通道。
济宁能源落陵盛源精密制造产业园项目把“矿区变园区”,走出了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