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鱼水关系。”我完全赞同。没有编辑幕后逐字逐句看稿与修改润色,作品就无从发表;离开了作者用心写稿、热情投稿,编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这两年,从编辑回复的一封封邮件里,我切身感受到编辑对我这个草根作者的关心与鼓励。
以前在军营刚从事新闻宣传时,稿子采写后,不是通过邮局寄到编辑手上,就是千里迢迢送到报社。或许经历过“写稿像呆子,送稿像兔子,退稿像傻子,登了稿子像疯子”的成长过程,我对编辑一直十分敬重,对他们长期的悉心指导与帮助心怀感激。
如今已进入无纸办公模式,只需轻轻一点鼠标,稿子瞬间抵达。方便快捷不说,还拉近了作者与编辑的距离。于我而言,每当看到编辑精心设置的一些自动回复,都倍感贴心暖心。无论是“您发给我的信件已经收到。感谢您对本报的支持。我会及时编审稿件。还请您继续支持我的工作”等礼节性回复,还是“来稿时请标注省市、题材、字数,并注明身份证号码、开户银行以及账号,以便于发放稿费”等温馨提示,字里行间满是编辑围着作者转、替作者着想的服务理念,使作者第一时间消除稿件是否收到的顾虑,对报纸的条条框框一目了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每当收到编辑的回复,我都认真阅读,唯恐遗漏了什么。我深知,与文字打交道是一件苦差事。编辑每天从海量来稿中,精挑细选出几篇符合版面风格、直抵读者心灵的作品,一定有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不易。
作为作者,我们在苦心经营、打磨稿子的同时,对编辑给出的注意事项,必须加以关注,逐一对标,认真落实,以举手之劳为编辑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和麻烦。俗话说:“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诚然,在收到的众多编辑回复里,莫过于开启信箱的瞬间,惊喜地发现编辑发来的约稿通知、改稿意见、用稿链接等,那份兴奋、那份欢喜真是难以言表。
虽然我们从不曾相识,但是通过文字,使我感受到了,在这个步履匆匆的节奏里,编辑对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厚爱,彼此借着文字相互取暖的一抹温情。点点滴滴汇聚在邮箱里,延续在心坎上,呵护我、扶持我鼓起勇气,笔耕不辍,在文学的道路上蹒跚着坚定走下去。
编辑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媒体背后,用邮件、电话、微信等方式,架起与作者快捷沟通的桥梁,用文字、图像和声音,呈现社会百态,奏响时代最强音。
记者节临近,我惟有采撷一枚深秋火红的枫叶,连同一份深情的祝福,打包在邮件里,请您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