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7日
第04版:

袁家小学,红色村庄里的革命摇篮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本报通讯员 缪学振

在鱼米水乡济宁市鱼台县,乡村振兴的美景尽收眼底。《文化周末》“沿着红色足迹前行”专栏记者的此站,来到了位于清河镇政府驻地东偏北方向的袁家村。

袁家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鱼台、金乡、微山、任城四地交界处,有304余户人家,人口1300余人,土地28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杞柳。在那个烽火年代,这里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袁家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门楣悬挂着“革命圣地袁家”,有两幅楹联:“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践行群众路线 服务广大百姓”。

“袁家村解放初期人口不足200人,却是鱼台县及该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较早的村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袁家村有28人投身党的事业,2人壮烈牺牲。”在袁家村爱国主义教育展展厅内,袁家村党支部书记袁玉安说,由于全村人坚决跟着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干革命,曾遭到日本人、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反动势力杆子会等疯狂报复。敌人先后4次火烧袁家村。尽管如此,乡亲们毫不畏惧,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树立起一座远近闻名的革命村的丰碑。

抗战时期,鱼台县只有当时的县城驻地鱼城有一所小学,各村上学的人数寥寥无几。为让更多穷苦百姓学到文化知识,改变贫困、愚昧的面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下,袁家村成立了袁家小学。名义上是“日伪小学”,实际上则是“抗日小学”。

建校之初,袁家小学得到了全村百姓的鼎力相助。袁云端的夫人袁程氏,就是其中的一位。袁老太身为大户人家,思想十分的开通,在村里德高望重。1920年,她献宅为袁家小学作校址;1929 年小学扩建,她又献地18亩。此外,还在学校义务当炊事员,并为师生缝补衣服。1945年3月,全体村民共同为她修了纪念碑一座,赞扬她“慨以私宅,兴筑学校”,碑文为“女界明达”。此碑至今立于校内,碑文介绍了袁老太太慷慨解囊、捐出土地、建设学校的事迹。

学校建成后,方圆几十里来此住校求学的学生,多达数百人,共开了四个班。教师都是中国共产党派来的党员和联络员,没有报酬,有十几个人。

“当时袁家小学的校长是袁玉如,袁家小学就是他一手操办的。1920年,他和袁云峦、袁良儒、袁良相等积极运筹,借用民房创办袁家小学。袁良相献出了一块宅基地,村民献出了建房的材料,义务出人力盖校舍。”1929年,他们和本地封建势力作斗争,扒掉桃花寺和破庙,扩建袁家小学。学生们为袁玉如立的“袁先生玉如热心兴学纪念碑”,至今立于校内。碑文的内容是:“齿德俱备莘莘青年托庇荫,学行兼优济济英俊受裁成”。

袁家小学建成后,学校也就成了抗战的联络站,当时的中共党员就发展到28名。时任县委书记的王振扬,就是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的。资料记载:“王振扬,1916年12月出生,别名王恒德、李振扬,山东单县人。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在袁家小学任教,以教师身份从事党的工作,在各地组织抗日民主政府,打击日寇,严惩汉奸,做好分化、瓦解敌军的工作。利用学校作掩护,他们在学校的院子里,挖地道,秘密办地下印刷厂,印制了大量的抗日书籍、文件及宣传材料,到处散发,令敌人胆战心惊”。

“袁家小学就是我们党的联络总站,各地的联络员源源不断地把情报送到这里,然后再统一送到部队的手中,为抗战胜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袁玉安说,村民都知道实际情况,却依然在困苦的条件下支持党的工作,这就是袁家村的光荣革命传统。

有一天,几名党员在外出活动时,与一伙日本兵遭遇了。他们分头转移,王振扬到了袁家村,日本兵紧随其后追了过来。恰遇村里有一大户人家正在办丧事,场面非常隆重,王振扬急忙躲进丧屋里。村里人大多都认识他,他的身份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这家人急忙拿了孝衣给王振扬穿上,让他披麻戴孝混入其中,淹没在一片哭声里。日本兵气势汹汹,端着刺刀冲了进来,村民们没有一个乱说的,一口咬定没有生人进来,日本兵看着满屋穿孝衣的村民,无奈只好作罢。

直到去世前,享受农业部正部级待遇的王振扬,提起此事,仍感慨地说:“袁家村没有坏人,当时倘若有一个‘有心眼’的,我也活不到今天。”

另一个活跃在袁家村的人物名叫朱兴堂。1907年12月出生,鱼台县唐马朱庄村人,初中文化,1938年5月参加革命并入党,时任鱼台县委宣传部长。

朱兴堂以卖香油作掩护,组织部长杨汝岱则以书挑子作掩护。他们走街穿巷,到处收集敌军的情报,然后交由王振扬负责送出。与别人不同的是,别人卖香油2元钱一斤,他却卖20块钱一斤,往往转上一天,还是一点不少的担回来。

有个同行感到很奇怪,想套一套朱兴堂的来路。各处各地,凡生意场上,同行间都有行话。那人用行话问:“老兄,你卖香油,吃的谁的饭?”朱兴堂不懂行话,直接答道:“吃的我的饭,还能吃谁的饭?”那人面露疑色。朱兴堂看到那人形色不对,忙改口道:“借一步说话。”待走到庄外半道上,眼瞅四下无人,他猛地拔出手枪,抵到那人腰间,那人立马瘫软到了地上。“好汉饶命!”捣蒜似地磕头求饶。朱兴堂厉声说道:“以后不许乱说,否则要你小命。”从此,这个卖香油的同行躲得远远的,再也不敢在附近露面了。

袁家村爱国主义展览室里,保存着抗战时期的桌子、织布机、水桶、纺车、推车、铜铃等,记录着袁家村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棉花纺车和运送粮食的独轮车,见证着枪林弹雨中,袁家村的村民给予人民子弟兵的无私支援。历经百年的铜铃,不仅是上下课的号角,也是为党的地下工作者通风报信的工具。不论是村民还是放哨的老师,只要看到敌人或者陌生人,都会按照约定的一长两短打响铃声,在不知不觉中做好一切应对措施,让敌人一无所获。

在袁家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院落斜对过数米的地方,是袁家小学遗址。现如今的袁家小学,仍书声朗朗,校门两侧挂着“袁家小学家长学校”“清河镇袁家小学”的牌匾。

袁家小学,不仅是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还是培养进步师生和革命群众的摇篮。据介绍,学校培养省部级干部及科技教育人才三十多人。在校内的一间屋里,记者看到了正在修复中的地道遗址。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地道掩护过很多革命志士和爱国人士。当时有广泛影响力的《湖西日报》就在这里印刷,还秘密印刷了抗日宣传小册子,先后翻印了《论持久战》《蒋党真相》等,用于传播进步思想,鼓舞群众斗志。

袁家小学初创时因陋就简,几经努力,到抗日战争前夕已初具规模。抗战中前期,袁家村处于日伪统治下的敌占区,共产党的工作人员潜伏于袁家小学,以教员职业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其中涌现了一批抗日志士,有在抗日战争中参加游击队的女中豪杰袁淑文,有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斗洗礼、50年代初期担任地师级干部的黎民(袁凌云),有1938年赴延安跟随党中央干革命的巾帼英雄鲁烽(袁庆云),有面对敌人的酷刑英勇不屈、就义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钢铁战士王沿海。

解放初期,是袁家小学文化教育的鼎盛时期,周边县市的学子们慕名而来,人才辈出,有考上北大的袁良骏、考上清华的刘树德、考上南开的袁修成等,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为国家做出各自的贡献。

201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基于袁家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做出的贡献,袁家村村两委筹建了袁家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7月1日,袁家抗日小学革命历史展览馆正式落成。7月,鱼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鱼台县党史教育基地揭牌。12月,济宁市党史教育基地揭牌。

袁家村的革命历史活动,是以袁家小学为中心开展的。学校1920年创办,101年筚路蓝缕,培养造就了大批国家栋梁之才和精英人士。此外,以党员为核心,学校组织了学友会,团结进步同学,秘密学习《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革命书籍,阅读根据地出版的《湖西日报》和一些进步小册子等。

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先后奔赴前线参加革命工作。在抗战期间的敌占区,袁家小学真正成了一所地下抗日小学,金济鱼交界敌占区革命工作秘密交通站,以及这一带地下工作的指挥中心。原鱼台县委书记王振扬把这里作为县委机关,与县委成员赵芳洲、杨汝岱等同志在一起办公,研究革命工作,这里一度成为老县委所在地之一。

一个村庄,一个小学,如同一张紧密的大网,把周边的共产党员团结保护起来。在袁家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袁家小学校内,数百件实物及图片资料,展现了革命先辈开展工作的艰苦历程。

“这是一个红色的村庄,革命圣地美名远扬,抗日小学传马列,舍身为国保家乡。女届名达铸大爱,玉如兴学万世仰,培养栋梁遍神州,不忘初心创辉煌。啊!红色的村庄,永远的向往!红色的村庄,永远的向往!”袁家村的村歌,从悠远的天空飘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2021-11-07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本报通讯员 缪学振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84192.html 1 袁家小学,红色村庄里的革命摇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