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
第03版:

强化基层治理能力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徐倩

基层治理事关国家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就已提出:要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社区、农村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位,直接反应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治理水平。近年来,我国的基层治理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较大的距离。在新时代如何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努力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新时代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政策制定要多向基层倾斜,贴合基层实际,要坚持和完善“枫桥经验”,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使政策、资源、技术等向基层倾斜,同时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推动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机统一,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更具活力、更有实效。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整治“四风”,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2020年岁末,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总书记再次指出:“要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以反复抓、抓反复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整治‘四风’、落实为基层减负的各项规定”。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骨干,是群众了解党和政府工作的窗口。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整治“四风”、落实为基层减负的各项规定,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一些无用的材料中解放出来,激励他们心无旁骛地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必能更好给党组织添活力、给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基层减负,就是为新时代中国蓄积实干力量。

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保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基层党员干部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地方稳定的重任。良好的能力素质是基层党员干部正确履职的前提和保障。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管理越来越严,对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提升基层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促进干部队伍结构优化、加快干部队伍作风转变势在必行。只有重视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他们能力素质,关心他们成长进步,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才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要构建基层管理服务平台,需要进一步优化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网格事项流转处置、网格管理事项清单等工作机制;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精细化服务平台,建构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打通基层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促进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对各类信息的统一分析、研判、归类和综合处理;需要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责,把该由政府管的事务管好、管到位,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和途径,培育形成良好的基层治理生态。

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基层治理好不好,最终要体现在服务、便民上。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精细要求,下沉治理重心,以细“治”入微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要丰富“全周期”服务供给。着眼全领域、面向全群体,构建全方位、差异化的供给体系,建立基本服务清单和动态调整机制,既注重统筹解决绿化亮化、设施修缮、健身娱乐等普遍性民生需求,又注重倾斜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孤寡残疾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式、订单式“零距离”服务;要实施“常态化”服务行动。整合驻区单位、“双报到”、结对帮扶、社会组织等专兼职力量,成立“党员+”服务团队,建立“党员+”服务机制,通过设立服务日、帮扶月、轮值岗等方式,建立常态响应机制,以贴身服务传递贴心温暖。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讲师团)

2021-10-20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82597.html 1 强化基层治理能力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