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
第04版:

市妇联

建立家事维权联动机制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王珣)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论述,发挥家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市妇联建立家事维权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把妇女儿童维权工作作为创新参与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家庭”创建的重要内容,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普法宣传联动机制,增强群众维权意识。市妇联成立巾帼维权法律宣讲团,吸纳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司法人员、律师等各方面力量,结合“三八”国际妇女节、6·26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多形式开展线上线下普法宣传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妇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就人身保护、财产保障、劳动权益、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向群众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将普法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近年来,开展普法宣讲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100余场,引导妇女群众和家庭成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建立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联动机制,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市妇联联合市民政局在11处县级婚姻登记处设立婚姻辅导中心,招募300余名志愿者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坚持“婚前辅导、婚中调解、离婚疏导”工作模式,分类管理,精准服务。结合“离婚冷静期”这个服务黄金阶段,将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与法院诉讼调解相结合,将婚调服务贯穿离婚诉讼申请时、申请后、诉前、诉中等过程,扩大婚调服务覆盖面,构建起多部门的“全联动”服务协调机制。推进婚姻家庭辅导进基层,在镇街、村(社区)依托妇女儿童家园、妇女之家等工作阵地建立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站,积极推动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端口前移、下沉基层。

建立“和为贵”家事纠纷调解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妇联+网格”工作新模式,将预防、制止家庭暴力、预防未成年人性侵和婚姻家庭风险隐患排查等项目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工作平台和网格员日常工作清单,开展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风险排查和问题线索摸排,定期走访重点妇女儿童和家庭,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与网格工作一体联动、融合发展,让网格员成为遍布城乡基层一线最为活跃的“平安细胞”,以家庭“小安”促进社会“大安”。推进与司法部门“和为贵”调解相结合,成立济宁市“和为贵”家事纠纷调解委员会,指导基层依托“和为贵”调解室成立家事纠纷调解站,融合村妇联干部、志愿者、热心大姐及退休政法干警、律师等基层力量,针对家暴、婆媳矛盾等各种家庭纠纷开展调解、心理疏导、提供援助等工作,在组织架构、功能定位、工作流程等方面实现与司法部门的有效对接,夯实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建立反家庭暴力联席会议制度,织密反家暴工作网。深入探索反家庭暴力多部门协作工作模式,将反家庭暴力工作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市妇联联合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9家部门联合成立济宁市反家暴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动成员单位立足部门职责,做好反家庭暴力的联动衔接工作。督促各部门在移送案件线索、协助调查取证、提出建议咨询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迅速、高效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积极推动家庭暴力突出矛盾及典型案件的及时化解和解决,保障家庭成员合法权益,为全市构建和谐家庭、平安社会作出贡献。

建立法院诉讼与妇联组织调解有效对接的工作机制,增强家事维权实效。探索运用“行政+法律+社工+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妇联组织积极参与法院家事诉讼案件的前端调解、后延回访工作。针对婚姻家庭相关案件,妇联安排心理咨询师、家事纠纷调解员参与法院家事案件诉讼前的调解工作,推动诉讼调解在庭前。同时,在诉讼案件结案后安排社区网格员、基层妇联干部等跟踪回访,实现维权到身边的目标,打造家事诉讼调解“闭环式”服务。

2021-10-15 市妇联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82237.html 1 建立家事维权联动机制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