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02日
第03版:

追踪一首歌的旅行

图文 吴华

我在铜陵工作已三十多年,2014年仲秋时节,因满城弥漫桂花的清香,我想起小时候唱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就在傍晚散步时哼唱,又生发许多感慨,当晚信笔写下散文《满城尽带桂花香》,随后投给《铜陵日报·铜都晨刊》,很快就给发出来了。

因为我的疏忽,文中竟写到《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流传江西革命老区的红歌,及至参加省里的信息写作培训班时,班上组织我们到金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方弄清楚那首歌并非江西红歌,而是红军时期安徽金寨流传全国的,其作者是安徽金寨的罗银青。如今又是九月,铜陵依旧满城尽飘桂花香,自然又想起那次“追踪一首歌的旅行”。

那次金寨之旅,也是金桂飘香的时节,我们参观金寨革命博物馆,我才知道《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来历;过后,我们到金寨果子园佛堂坳村参观。没想到的是,这佛堂坳村竟是罗银青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这首歌当时在金寨人人都会唱,直至唱响全国。它表达了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向往和平、盼望共产党夺取政权的美好愿望。讲解员告诉我们,2013年春天,这首歌被定为金寨县歌,桂花树被定为县树。

我们赶到佛堂坳村,村干部让当地一位老民歌手演唱了《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咳,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之后,老人还演唱了金寨民歌《八段锦》。据介绍,《八段锦》是鄂豫皖交界地带大别山区广泛流传的曲牌,原来的歌名叫《小小鲤鱼压红鳃》,是首金寨情歌,说的是少女怀春的遐想。

罗银青是金寨沙堰(今属斑竹园镇)大西冲瓦屋湾人,生于1894年。1927年春,他加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入党。夏秋之际结业回乡参加农运工作,在沙堰洪觉庵大庙办起改良私塾,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因他擅长写诗作歌,出口成章,被当地人称为“商南才子”。

1928年冬,党组织安排罗银青在小河王氏祠堂办学,他一面教书,一面壮大党的队伍,在校内外发展党员15人。立夏节起义胜利后,为推进苏区教育,党派他到果子园佛堂坳模范小学任校长。为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组织上让他创作一首歌曲鼓舞革命士气。

时值1929年农历八月下旬,金桂飘香让罗银青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配以当地广泛流传的民歌“八段锦”曲调,交给时任中共商城县委书记李梯云审阅。定稿后,罗银青便在模范小学以打花棍的表演形式演唱,而编舞则由女教师陈觉民(即王明的妹妹)来执行。

首次表演者由方子翼等16名男女学生组成,他们每人手持一根系有红绸、捆有铜钱的花棍,舞起来哗哗作响,十分好看。在斑竹园长岭岗举行的第一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舞表演十分成功。李梯云当场嘉奖模范小学,并把教唱这首歌作为大会的一个内容。罗银青当场把油印好的歌词散发参会人员,并当场教唱。

由于这首歌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会后流传速度特别快,以至当时整个苏区一片“八月桂花”。1961年八一建军节,空政文工团首次把这首歌编入《革命历史歌曲演唱》节目,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公演;1964年,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受命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又把这首歌排在第二个节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亮相。这两次轰动全国的演出,让《八月桂花遍地开》从此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经典歌曲。

据说,后来有好几个地方都在争这首歌的诞生地,最终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稿、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金寨红军史》一书,对《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诞生地进行了权威的叙述:桂花为什么这样香?因为这桂花不是普通的桂花,她是中国革命石与火、血与泪、爱与恨的印记,她那金黄色透着馨香的花瓣,蕴含的是革命先烈们不朽的精神和灵魂。

讲解员娓娓道来,让我的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动。是啊,这金桂绽放的馨香,蕴含着革命先烈们不朽的精神和灵魂。生活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必须牢记岁月沧桑,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有这样“追踪一首歌的旅行”,让我弄清一首歌的来龙去脉,既让我铭记了自己文章的疏漏,也让自己的一路前行终生受益。

2021-10-02 图文 吴华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81584.html 1 追踪一首歌的旅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