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邓红梅 崔成浩 王亮)任城区不断深化下派帮扶工作机制,抓牢抓实人员选派、管理培训、督导考核、服务保障等重点环节,力促下派干部“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推动驻村帮扶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下派力量。
双向选派,让下派干部心有所系。在开展选派工作时,任城区按照“因村派人、人岗相适”的原则,既摸排镇村的实际需求,也听取部门单位和选派干部的意见建议,使两者供需结合、相互匹配,促使选派工作更加精准。在工作中注重激发部门单位的主动性,调动部门资源,同时发挥干部自身的业务背景和个人特长,做到有的放矢,将党务干部、政法系统干部、经济部门干部、涉农部门干部,有针对性地派驻到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特色种养殖村等。经过综合考量、全面筛选,真正选派一批有想法、有干劲、有担当的业务骨干,让其在基层一线提高理想信念、提升自我修养、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李营街道贾庄村实施了中草药种植观光园项目,但后续的品牌打造、产品包装和营销等环节发展滞后,迟迟打不开局面,区融媒体中心第一书记了解这一情况后,在深入走访调研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乡村振兴代言人”、网络直播宣传等活动,大幅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对整个项目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帮扶村下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订单培训,让下派干部学有所获。为增强下派工作培训效果,任城区专门下发通知,广泛征集下派干部在驻村驻企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并将30余条问题清单提前告知授课人,开展订单式培训,确保精准高效地进行授课辅导。在授课模式上,采取了线下现场授课和线上“空中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使培训工作更加灵活高效。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团区委、农商行等单位利用线上培训平台,就助力复工复产、服务青年创业相关政策进行了讲解,使全区下派干部受益匪浅。在喻屯镇西邵村,有些群众有申请创业贷款的想法,但不了解具体的金融政策,针对这一情况,第一书记第一时间邀请农商行专业人员到村为群众讲解金融知识,办理金融业务,促成签订贷款意向协议36份,办理贷款业务12户,贷款授信金额536万元,把金融惠民政策送到了群众家门口,赢得了群众好评。
严管厚爱,让下派干部行有所循。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制度保障。任城区建立了下派干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项目论证、项目审计等重要时间节点,召集职能部门会商,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出台了项目管理、人员考核、待遇保障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下派干部驻村在岗、集中培训、召开例会、民意收集分理等工作制度,为全区下派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严格督导检查,加强纪律保障。采取明查暗访、随机抽查、专项工作检查等方式,每周至少开展两次实地督查,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和短板,责令限期整改。加大关爱力度,加强待遇保障。及时拨付驻村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镇街提供必要的食宿条件,派出单位做好后盾支持,确保下派干部在村安心工作。在“七一”“十一”等时间节点,组织下派干部到任城党史馆、羊山革命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地开展红色教育,不断增强下派干部的党性修养。
聚焦重点,让下派干部干有所成。强基固本,提升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下派干部聚焦主责主业,帮助村里找准症结、谋划思路、破解难题,本轮下派帮扶以来,成功推进44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完成转化,帮助76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新建和修缮村办公场所14处,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400余人,将帮扶村党组织打造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在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结束后,安居街道下派干部工作队组织11个帮扶村的村干部到寿光市考察学习,激发了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项目驱动,激发村庄发展内生动力。任城区围绕“党建引领+项目驱动”工作思路,实施帮扶项目142个,投资总额约7000万元,培育了庄头电商孵化基地、张寨杞柳编制厂、邵楼风干鱼加工厂、“农机联盟”等一批优质项目,叫响了“喻见美好”乡村振兴研学游品牌,在全区形成了镇街有特色、村村有项目的新格局。服务为民,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帮助14个村完成了自来水升级改造,修建和硬化路面40公里,开展义诊、送戏下乡、普法宣传等惠民活动90余(场)次,推进32个村完成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了“任城少年强”学习品牌,在42个村免费开展了“任城少年强”托管班活动,得到了帮扶村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