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晗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提出、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根据对现代化的认识程度不同,结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现代化理念。中国共产党创建之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首先是经济方面,他们认为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是很有必要的。政治方面,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1922年7月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提出“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党的最高纲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现代化构想。大革命失败后,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国家工业化的构想。毛泽东曾经分析说,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主要就是没有新式工业。他强调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工业化。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保障,就必须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涉及到了现代化的实质。第二,政治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说:“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第三,文化现代化的构想。在毛泽东看来,文化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中国的现代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经典现代化理论。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这是对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主要体现了对物质文明的要求。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并初步谈到了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央还设想了具体步骤。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转折点,此后随着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逐渐从“四化”发展到“现代化”,逐步认识到四个现代化还应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间上,逐步认识到中国特殊国情对现代化进程的制约,一方面在目标上邓小平作了适当降低,即在20世纪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另一方面,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延长到21世纪中叶。总之,经过2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具备了完备的形态。
(作者单位:中共邹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