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5日
第03版:

由焚帖安定人心所想到的

■丰家雷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一众党羽,夺回朝政大权。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已是太上皇,他支持妹妹太平公主,闻变登上承天楼以避乱。危难时刻,李旦对前来护驾的群臣说道:“愿意帮助我的,都留下来,不愿意的,就请离开!”很多大臣为表忠心,便留在了承天楼,并呈上自己的名帖。政变平息后,唐玄宗得到了这些名帖,急命宰相陆象先进行搜捕,而陆象先却将名帖全部焚掉。唐玄宗大发雷霆,怒不可遏,欲究陆象先之罪。陆象先一脸平静:“起兵之时,人人惊恐慌乱,保护太上皇登上承天楼的臣子是忠君之事,救君之难,这是忠诚的表现,陛下以德行教化天下,怎能追杀行义之人?难道君王有难,一个个都逃路才是对的吗?我违背您的命令,是为稳定大局,让心怀疑虑之人能够安心。”玄宗幡然醒悟,这些官员得以保全,局势很快得到控制。

“先天政变”中,李隆基的宰相班子大多被清算,牵扯到的其他官员更是不计其数,而陆象先却安然无恙。太平公主权势熏天时,他回避三舍,不去巴结奉迎,玄宗皇帝大权独握时,他又能适时阻止滥杀无辜。人性的善良与担当总会在最关键的时候闪耀出它的光芒。事实证明,陆象先以其宽仁之心,及时制止正在气头上皇帝的冲动决策,不知避免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悲惨事件发生。这种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处世哲学不仅展现了胸怀“国之大者”的政治格局,更拯救了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人心齐,泰山移。得人心者得天下。聪明的领导都明白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

同样的道理也曾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冯谖焚券市义的故事中。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国收债。结果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免去偿还不起债的穷困百姓欠款,并当面烧掉了债券,众人感激不已,皆呼万岁。一年后,孟尝君由于失宠于齐湣王而被革职赶出国都,只好狼狈不堪地回到其封地薛国。当孟尝君的车子距薛国还有百里远时,薛邑百姓早已扶老携幼,夹道相迎。孟尝君好生感慨,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您为我所买的‘义’,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患难之交可遇不可求。人心是政治天平中最重要的砝码。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集合体,在危机挑战面前,众人内心深处的认同感越多,归属感越强,力量就会越强大。恩泽苍生,善养民心,帮其摆脱困境,安居乐业,他们必打心眼里认同你、拥护你、支持你。

政治是什么?有位哲人说过:“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凡事总有一个过程。没有困难、矛盾的日积月累,危机哪里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崩盘爆发呢?高明的领导者能及时发现问题,聚众人之力解决困难,化解矛盾,消除隐患,把咆哮的洪水转化为滋养万物的涓涓细流,而不是将疙瘩越积越大,越来越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即水。包容别人,才能天下归心,同频共振。可偏偏有些人常常会情绪经常失控,“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习惯于没有困难创造困难,没有矛盾制造矛盾,没有敌人把自己的朋友变成敌人。

心胸宽广才能成就大业。“小不忍则乱大谋。”对待下属要能够宽大为怀,容人之过。犯过错误的人,希望卸下包袱,得到他人的包容和信任,期待有改过自新轻装上阵的机会。只要这种需要得到理解,其对立情绪就会冰释逆转,滴水之恩,必然竭尽全力涌泉相报。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处世哲学,堪为人生的大智慧。

面对危机,聪明人传导的是信心、责任、办法、温暖、鼓励,而不应是戾气、冷漠、打击、奚落、看笑话,甚至是气急败坏的落井下石。因为你所需要的是休戚与共的战友、同志,是同甘共苦的同路人,而不是处处拆台使绊子的敌对者。涓涓细流,汇聚方能成河。千军万马,同心才有力量。

(作者系济宁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政德大家谈

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主办

2021-08-25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8316.html 1 由焚帖安定人心所想到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