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1日
第03版:

泗城的积水坑

宋永纪

估计,现在泗城的青少年们,百分之六七十的不会游泳。一则,泗城没有练习游泳的场地;二则,圣源湖、泗滨公园禁止游泳;所以,大伙没机会学习水上运动。与此相反,我们这些50年代初的青少年们,简直没有不会游泳的。

且不说泗河、济河夏天发大水,河道上经常冲出不少沙堰深坑,也叫“淹子”,就是泗城四周一些大大小小的积水坑。一到夏天,雨水连天,沟满河平,水质清澈,成了我们游泳的最好去处。每当中午放了学,或者暑假,下坑成了我们的娱乐项目。

泗城的水坑,比较出名的是葫芦沟坑、大桥坑、三里泉子坑。此外还有玉庙街的长条坑,在今天的丰收路西;火神庙街的沤麻坑,在今天新华书店以南;东关街的陈家坑,现在的泗河街道医院门东路南;仲子街的藕坑,原体委院西北部;孙家庄的淹子坑,原师范院东;蔡家洼的藕坑,县气象局以北。

50年代初,我十二三岁,正是玩心不退的年龄,下坑是一天最渴望的时刻,而且,我们最爱下的是葫芦沟坑、大桥坑、三里泉子坑。

葫芦沟坑位于石桥街的西头,现在的丰收路东、绿景国际东院。这是一条长方形的土坑,中间宽窄不一,状如葫芦,故名葫芦沟坑。南北长二百多米,东西宽四十多米,水深两米有余。坑的来水出自南部砚山东麓,经翟家庄也就是今天的商贸城。

那时每到夏天,遇洪水泛滥,将葫芦沟灌得浪触两岸,水面宽阔,正是小孩们玩水的胜地。大桥坑却相反,坑呈椭圆形,水面更宽阔,约有二百多平方米,水深两米。不仅有孩子们戏水,大人也来畅游,十分热闹。大坑南边有一座石筑大桥,所以叫大桥坑,水源来自砚山西麓,经何家庄、高家庄流来,从现在的二中东院操场穿过,流入大桥坑,今天的泗水二中门东,原外贸局大院。

那个时候,在大桥坑游水,我最擅长的是扎猛子,一口气能憋三四分钟,还能在水中换气,从东南角大桥下,一口气潜游到西北角,足有二百多米。

最后是三里泉子坑,现在位于圣源湖西部,是山洪冲决的深沟,有泉水注入,清澈见底,水中湛凉。来水与大桥坑同源,只是上下游之分。每逢午休,或者暑假,总有大孩子领路,我们出了西关街,今天的泗河路,钻过三里多路的高粱地,在三里泉子坑奋勇击水,玩个没够。

泗城的其他水坑,多是雨水就地流入,没有活水,显得水质混浊,青苔丛生,除了淹苘沤麻,很少有人游泳。倒是孙家庄的淹子坑,是沙胡同、老茅沟流来的洪水冲决而成,水深难测,又有水妖之说,我们这些顽童不敢问津。

泗城内的水坑,多是古代修筑城墙、围墙挖土造成的,唯有东关街的陈家坑,是清末陈家烧砖瓦窑挖土形成的。

我们小时候游泳,没有教练,都是些土法式,一点也不规整。一般人都得先学打澎澎,类似蛙泳,两臂伸开,往后扒水,双脚配合双臂,做出有节奏的打水动作,澎得水花四溅。第二种是飘摇,类似仰泳,游时仰卧水面,两臂划水,双脚蹬水,借水的浮力,不易下沉,减少打澎澎的劳累。有时仰卧水面休息一会儿,只用双手划水,漂浮水面,悠然自得。第三种是扎猛子,类似潜泳,全身跃入水中,深浅自己掌握。在水中潜游,没有空气阻力,速度较快,往往孩子们在水中捉迷藏,常用扎猛子迷惑追逐者。第四种是单身游,类似侧泳,侧卧水面,上臂凌空扒水,下臂在水中划动,双腿交叉夹水,这种泳姿速度极快,是追逐者常用的方法。第五种是踩水,双脚在水中划动,双手在水面拍打,身子露出半截,可坚持原地不动,在水面上稳泳几分钟,是窥探水面情形的最好泳姿。

我开始学游泳是1950年的初夏,第一次跟着同学去葫芦沟下坑时,我不会游水,只能扒了衣裳,蹲在坑边上洗脚。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伸展腰肢,击水扬波,翻潜自如,犹似入水的蛟龙,十分羡慕。

我看傻了,一不小心滑入坑里,水立刻吞没了我的身子。我上下扑腾,拼命挣扎,同学们以为我闹戏水花样,都没来救我。正在危急时刻,二班的徐廷正猛的游过来,用力抓住我的肩膀,使劲把我推上岸来。

我吐了几口黄水,休息了一会儿,同学们才知道我不会游泳,差点淹死,纷纷过来慰问。徐廷正帮我穿上衣裳,说道:“我看着你不像会水的样子,再扑腾一阵就沉底啦。以后记住,没人的时候,千万不要独自下坑。你要想学水,跟着我学,我全教给你。”徐同学一米六七的个子,上学晚,十八岁才念小学四年级。

徐同学救了我一命,我们成了好朋友,又跟他学会了游泳,我把他当大哥哥看待。他从小父母双亡,寄居在姐家。他姐家住玉皇庙街,临街开了个烧饼铺,日子过得还不错。我经常到他家去,他姐也拿我不当外人。

这年秋后,朝鲜战争爆发了。入冬,他忽然报名参加了志愿军,临开赴前线时,我去县政府送他,还送给他一个日记本。想不到第二年春天,他光荣牺牲了。我在他姐家,抱着他的烈士证哭过好几场。

2021-08-21 宋永纪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8062.html 1 泗城的积水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