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风景宜人的莲花湖村一隅。 ■记者 陈硕 摄
■本报记者 宋仪凯
本报通讯员 胡克潜 杨小康 殷壮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汶上县汶上街道莲花湖村总是格外热闹,千亩荷花、油葵迷宫、农耕文化园吸引了远近游客前来休闲游玩。随着旅游收入的日渐增高,莲花湖村的村民笑得更开心了。
从无人问津的落后村到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民从背井离乡当“打工人”到在家门口当“股东”,汶上县汶上街道莲花湖村在短短几年间破茧成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万元,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吃过苦、受过穷的村民们感叹:有了党的好政策,农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工作的机会少,挣钱的机会更少。”这是之前莲花湖村的真实写照。莲花湖村村民王可光告诉记者,以前在村里就是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做短工,一年到头除去开销基本上也不剩什么,为了增加收入,村民们削尖了脑袋往城里钻。“现在村里有了合作社,也来了企业家,只需要把地和房子收拾一下交给村里,在家就把钱赚了。”谈起现在的收入,王可光很满意。
“推动乡村振兴,关键是找到一条让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党委政府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益。”街道党工委书记付天平说。汶上街道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利益共同体”发展模式,以合作社为基础,流转村内群众土地房屋,然后再统一对外承包,为承包方提供劳务用工、基础设施、农用机械等服务。在提高土地流转价格、促进村民就业的同时,实现了集体经济新的突破,村民也得到了实惠。
“以前流转土地都是居民自己流转,规模小,不成片,大部分土地流转的价格在一亩地400元到500元之间。现在有了合作社,土地统一入社,统一流转,承包价格实现了翻番,达到1100元每亩。”莲花湖村八里桥党支部书记李树全介绍。现在的莲花湖村不仅实现了全村20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入社,还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将60余间闲置院落进行流转,村里发展的底气更足,空间更大。
人才和资本进乡村
“乡村振兴要有明确的规划,不能无序发展,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吸引优秀人才和社会资本。”在汶上街道乡村振兴专题会议上,党工委书记付天平的一席话让莲花湖村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
为了科学制定符合乡村实际、符合市场需求的乡村规划,汶上街道积极招募乡村规划师、乡村合伙人两类人才,弥补乡村发展面临的资金、人才短板,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一方面积极招引乡村振兴发展项目,引进乡村规划师,另一方面成立了乡村合伙人招引小组,积极联系汶上县及周边县市区契合莲花湖村发展的企业及商户。2020年,汶上街道与中国乡建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师们与街道干部一同在施工现场指导规划,在项目一线办公。随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莲花湖村得到了大批社会企业的青睐,北京本来味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山东省非遗传承项目郭氏木雕等数十家实力企业纷纷签订乡村合伙人协议落户莲花湖村。
农民家门口挣钱
伴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千亩荷花、油葵迷宫、农耕文化园等一大批网红景观拔地而起,莲花湖村发展成了暑期研学游基地,吸引周边县市区亲子游、研学游观光体验团队8000余人次。
“把房屋收拾出来为研学游提供住宿,一次就能得500多元,这钱赚得很划算。”作为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村民,马永兰眼看着住宿的游客天天不断,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现在撵我都不走,这生意只会越来越红火。”在村里经营餐饮生意的刘仁义告诉记者,现在来村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生意是越来越好做,自己把二楼包间装修出来做“民宿小院”,吃、住一条龙,生意好得不得了。
土地流转、房屋出租、务工服务,村民不出村就能挣三份钱,每户年收入平均增加近3万余元。现在的莲花湖村,农民变成了工人、变成了股东,越来越多的村民坐在家门口轻松赚钱,农民参与乡村发展、共建美好生活的热情日益高涨。
记者感言:推动乡村振兴既需要政府加强规划指导,因地制宜,帮助农民找到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也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发展合力。莲花湖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规划引领下,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拔了“穷根”,富了农民,描绘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