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一个浪漫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流传千古的诗词,为七夕增添了无限光彩。
唐代权德舆《七夕》写道:“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秋夜即景之作,由“脉脉与迢迢”,道出牛郎织女相会。杜甫《牵牛织女》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对牛郎织女有独到的看法,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天象。
孟浩然《他乡七夕》:“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道出了七夕节男子却孤身在外,拨动了诗人感伤的心弦,如此愁苦!
杜牧《秋夕》也发出同样的感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夜深人静,天上的牛郎织女正在享受相聚的幸福,可寂寞宫女只有手中的秋扇作伴。一年一度的男女欢聚,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诗人们借牛郎织女抒写相思之苦,把更多的社会现实融入“织女”形象中,可见牛郎织女故事多么深入人心。
七夕诗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七夕》。词曰:“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等待与考验,只要彼此深爱,何必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呢?生如过客,离别是常态,相逢是意外。一往情深中透露出乐观的洒脱,为七夕增添了一份清旷,增添了一份飘逸。
七夕诗词中不乏精短诗句,如范成大“朱门乞巧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邀福渡河星”,写出了贫富的差距。富人在欢天喜地过节,农人只能在田间地头静静地守望天空。
七夕很多有趣的习俗,最常见的是乞巧,这也是“乞巧节”作为七夕节别称的由来。女性向织女祈求赐巧,于月下穿针线以斗巧,观蛛丝结网以卜巧。除了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欧阳修《渔家傲》“乞巧楼头云慢卷”,苏轼《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彩舫”,陈师道《菩萨蛮》“绮楼小小穿针女”等,都反映了乞巧这一景象。其中的“乞巧楼”“朱楼”“绮楼”,都指明了乞巧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词记录了妇女乞巧的场景,反映了七夕作为一个特殊节令的重要性。
品读七夕诗词,如同徜徉在一幅幅民俗的风情画中,古人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与坚持,在我们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让七夕的动人故事与浪漫色彩永远流传。■本版摄影 心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