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脑海里,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现在人人皆知的流行版本,这个版本里,牛郎与织女相爱,后被王母娘娘拆开,每年七月七鹊桥相会,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另一个是母亲讲述的,是喜剧,也很真实。七夕到了,我又想起了母亲讲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来。
我1966年出生,在草顶土墙木格窗的屋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小时候,没有电扇,更别提空调了。八口人生活在六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四五把蒲草扇、芭蕉扇;或自家用麦秸秆编的扇子,也是用碎布包了边,缝缝补补的用几年。蚊帐是自家纺棉织后浆成的,布顶,密不透风。每家的情况大都如此,一到夏天的晚上,村南的小沙河里也就堆满了乘凉的人。
我们小孩子总是闲不住的。下河滩是男人们乘凉的地儿,劳累了一天的男人们,吃过晚饭就拖片草苫子或苇席,有的干脆什么也不拿,就拎着烟袋烟杆锅地出了门。
于是,下河滩的沙地上,就或坐或躺地聚满了人。不时地有烟头此起彼伏地明灭着,不时地有穿着裤头、赤脚裸背的小孩子东西南北地疯跑着。跑累了,玩疯了,就躺在沙滩上听父辈们讲些诸葛亮城墙弹琴退敌,或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类的故事。
我们小孩子也在河坝上跟母亲们呆一会儿。上河坝是女人们乘凉的地儿,母亲们把碗呀、锅呀的洗涮完,也喂了猪呀、羊呀的吃了食,看看鸡呀、鸭呀的也都进了窝,就提着个马扎儿或木凳子,摇着把麦秸扇或蒲草扇,陆陆续续来到了河坝上。
我们躺在母亲的身边,看着天上的星星,盼望北斗七星的勺把快些转,转到什么地方就该过年了。偶尔流星一划而过,就担心什么地方的大人物要死了。也会寻天上最大最亮的星,也会找并不大却会眨眼睛的星,就想,亮的是不是特高兴,眨眼睛的是不是在流泪?
月亮正圆的时候,清清楚楚地看到桂花树,看到树叶摇曳,花蝶共舞。看到嫦娥姐姐与可爱的玉免在桂花树下说话乘凉,只是从来没见过吴刚什么样,就想是不是跟着二郎神去捉妖打仗了。
看牛郎星与织女星离得那么近,我们就问,为什么他们每年才能见一回。母亲们就七嘴八舌地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我母亲讲的最好最全。
母亲说牛郎就是咱南边牛家庄姓牛的他祖先,很早的时候爹娘就死了,跟着哥嫂过了有年把,嫂不看他重活累活的不闲着,倒嫌他一天两顿饭的不少吃。就挤对着他离开了家,住进了爹娘原来住过的两间破草房。
牛郎家里穷得只有个空水缸,几个空着的泥巴粮食罐,晚上就睡在爹娘睡过的,破石头垒巴的,又铺了麦秸麦穰的烂床上。因为穷,二十七八啦也娶不上个媳妇。可这人很善良,又有一身的好力气,东村西村的,谁家有个活计就会找他帮着。他也不在乎工钱不工钱,能给碗饭就知足。
老天也有长眼的节骨眼。有一年的一个冰天雪地的大冷天,牛郎病了几天了,正裹着娘留下的一床破棉絮,躺在床上听着北风吹得破门扇咣当咣当地响,冷得实在睡不着,就睁着眼睛想心事。
粮罐里的粮食不多了,萝卜和胡萝卜都埋在院子里的土坑里,也舍不得刨开冰雪挖出些煮着吃。秋天存下的白菜根、烂地瓜头和晒干的菜叶子什么的还有些,冬天没大有活干,这几天就少吃点粮食,熬些菜根菜叶的凑合着吃。
牛郎正胡思乱想着,门咣当一声就开了。这风刮得大呀,牛郎一边想着心事,一边下床再把门关上。映着门外的雪光,牛郎却看到了一头乌黑漆漆的小牛犊,脊背上还结结实实地捆绑着一床厚实的棉被,棉被里包裹着一袋二三十斤重的白大米。
大米?牛郎就着雪光看了又看,这东西稀奇,牛郎吃过的最好的东西是麦子,平日里也就是瓜干、玉米、高梁的。大米,他只在给外村的大户人家干活时,看见人家老爷、少爷的吃过一两回。
这是谁家的牛犊呢?牛身上一片雪花也没有,看来也不是远地来的,可自己庄里,三十几户人家牛郎都一清二楚的,谁家也没有个黑牛犊呀?
牛郎疼爱地抚摸着小牛犊温暖又柔软的毛,把脸贴在了牛的肚子上。正纳闷着哪里来的这宝贝,牛犊却走累了似的,趴在了牛郎的石床边,还用角抵开了牛郎随手取下放在床上的厚棉被。这牛犊通人性呢!牛郎想,也就欢欢喜喜地上了床。从此,牛郎就和这牛犊相依为命地活着,时不时地还给牛犊说说话。
又过了两三年,七月初七这一天,牛郎给东村的人家干完活往家赶。走到牛家庄南的小沙河,看看天已晚了,也没有月亮,只有满天的星星眨呀眨的挤巴着眼睛。牛郎正走了一身汗,看看四周一个人也没有。前几天刚下过大雨,河里的水正不急不躁地流淌着,就找了个小河湾下去了,衣服就放在不远处的一块石头上。
洗了差不多有个把时辰,一天的劳累和热汗都被河水冲跑了,牛郎就上岸穿衣服。牛还在家等着呢!也不知给它放好的鲜草够不够吃,是不是又把跟前的水盆打翻了。一边想,牛郎心里就有些急起来。可是,衣服呢?明明把衣服放在了石头上,却只有裤头和鞋子。牛郎想,是不是被风刮跑了?可是也没起风呀?找不到衣服,牛郎只好沮丧地回家去。
还没进院门,就听到屋里传来了女子的说话声:这牛郎,怎么还没回来呢?牛儿,快把这汤水都喝喽,我要收盆啦!牛郎仔细地分辨着说话声,这声音似曾相识,可又记不清是哪位亲戚来。牛郎犹犹豫豫地进了门,不禁大吃一惊:女子叫织女,是三十里外的集镇上一个老板的女儿。
这织女小时候就心灵手巧的,看着自家店里的丝绸与布匹,就自己纺纱织布,还采来花草作染料。她挂出的花布样样是上等的,很得老顾客的钟爱。
那时候,牛郎帮老板赶骆驼车运货,牛家庄漫山遍野多的是桑树丛,村里几乎家家都养蚕结茧卖。有一次牛郎拿了些蚕茧给老板看,想找条好的销路来,不曾想织女看到了,对这雪白的圆蚕茧喜欢得不得了,就缠着牛郎时不时地给她带桑叶,请教他养蚕的事。织女心灵手巧,学会了养蚕,还学会了煮茧抽丝,花草上色,纺丝织布。
渐渐地,织女竟喜欢起牛郎来。娘看出了织女的心事,就给她爹商量道:这牛郎虽说家里穷了点,可小伙子有力气,心眼好,咱就这一个宝贝闺女,倒不如入赘招了婿,平日里跟前孝敬咱,到老了也有个给咱养老送终的,合适。
哪知道老板听了很生气,心想:这牛郎好是好,可穷得光剩个人,和闺女门不当户不对的,自己辛辛苦苦挣下的家业,怎能便宜了穷小子。于是坚决不愿意,又怕日久生变,立马就辞退了牛郎。牛郎什么事也不知道,只好另寻东家挣饭吃。
不曾想,织女家出了事,她爹得罪了人家惹了事,家产店铺的充了公,自己也入了狱。可怜织女娘儿俩,日子过得艰难,娘就做主让娘家侄子送织女投奔牛郎去。
听了织女哭哭泣泣的讲述,牛郎也是唏嘘不已。只是看看自己家徒四壁的穷样子,又怕委曲了这织女。织女说:只要咱们肯吃苦,以后总会饿不着。我这里还有些私房钱,你隔天买上几亩地。前几年我偷偷差店铺的伙计送来的牛犊子,现在也能出力啦。你辛苦些伺候几块地,我又会养蚕抽丝织绸布,慢慢的不就把日子过好了?
牛郎听了织女的话,欢天喜地地忙活着,又去接了岳母来。爹娘走得早,牛郎一个人孤孤单单十几年,现在有了媳妇还有了娘,那日子过起来就浑身是劲儿。不几年工夫,牛郎家已是人丁兴旺,吃穿不愁了。
母亲讲这故事的时候,我才八九岁。四十多年过去了,每到七夕,却总会想起这故事。后来也和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比较过,知道母亲的讲述有很多不合情理。
也许有意无意之间,母亲把生活里半真半假的牛姓小伙子和会纺纱织布的女子,凑巧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连接了。可我总觉得这故事更真实,也更美好。没有凄美的结局,没有恶人坏人,更没有什么仙女和王母。
唯愿这就是真实的牛郎织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