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端午,巍巍小山,松柏苍翠。山脚下,耸立着一座花岗岩纪念碑,正面镌刻着“小山战斗纪念碑”七个镏金大字。我的思绪飞回到了八十二年前的端午节。
1939年5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抽调四个主力连,组成近千人的南下挺进支队,在司令员赵杰、政委汪洋率领下,从莱芜出发,穿过敌寇一道道封锁线,最后到达十八盘山一带,开辟邹东抗日根据地。
6月20日拂晓,泗水、曲阜、邹县等地的两千余日伪军,分四路向小山一带发起围攻。当晚,作战科长王堃和营指导员王志耕,带领二连178人占据小山。战士们用山石垒起掩体,分兵把守几个险要山口,准备给日寇迎头痛击。
21日,正是传统的端午佳节。清晨,日军大队向小山扑来。9时许,小山战斗打响。二连战士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击退日军二十余次进攻。下午1时许,气急败坏的日军又从兖州调来三百余人的骑兵,漫山遍野的日军疯狂向小山顶峰冲击。
小山之上,树木焦枯,硝烟弥漫;炮弹落处,乱石横飞,烈火冲天。面对强敌,二连战士毫无畏惧,高呼着“誓死保卫小山”“与小山共存亡”的口号,与敌人作着殊死搏斗。有的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有的见敌人冲上来,用刺刀展开肉搏战;有的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一跃而上,紧紧抱着敌人坠入悬崖。
战斗持续到下午4时许,毙敌二百余人,我军也伤亡惨重。在我军近乎弹尽粮绝之时,敌人已重新集结,妄想合围小山顶峰,二连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千钧一发之际,外线主力三连赶来营救,从小山北面杀开一条血路,部分战士和伤员才得以冲出重围。23日,敌人撤退后,冯惠民、聂秀轩才带领附近村庄的党员和群众,含泪将王堃等83名烈士的遗体一一掩埋在小山深处。
1943年12月,尼山区全体党政军民在十八盘山东面渠家庄的苗子岭上,立起了“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铭文记载了小山战斗的情景,讴歌了二连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及英雄事迹,左右两侧镌刻着166位抗日烈士的姓名籍贯,排在前面的,就是小山战斗中牺牲的战士。
小山战斗之后,以十八盘山为中心的尼山抗日根据地建立,田黄地区掀起了参军支前高潮,大批青年加入了革命队伍。英雄的田黄儿女,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有据可查的烈士就达224名,其中班长职务以上的113人。
1996年左右,小山战斗烈士遗骨迁至邹城烈士陵园。2017年7月,田黄镇政府在小山战斗原址,建立了高19.39米的雄伟纪念碑。在山东抗日纪念馆中,也对小山战斗有专门的展示和介绍。每到清明、端午、七一等节日,这些地方都有许多的党员、群众和学生结队前来,敬茶献花,凭吊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