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传伏
走进中稀天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稀土萃取车间,生产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中稀天马为国内最早的稀土资源钕铁硼废料专业回收企业,而钕铁硼磁材目前在交通、能源、通信、家电机械和医疗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并正在绿色能源和人工智能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中稀天马拥有稀土废料年处理20000吨的生产能力和工艺,是北方最大的钕铁硼废料“城市矿产”综合利用生产基地。作为第一家在梁山建厂的稀土相关企业,中稀天马不仅是该县稀土综合利用产业的源头,也是整个产业链的链端企业。以此为基础,2020年4月,梁山县政府批准设立“山东梁山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并以上市企业中稀天马为龙头,又新引进南稀金石、烁成新材料等项目落地建设,形成了集稀土氧化物萃取、金属合金加工、磁材加工为一体的闭合产业链,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梁山县精心培育稀土产业集群的实践是我市培育“231”先进产业集群、突破制造强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我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度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以“231”产业集群为主抓手,掀起“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热潮,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全市产业底色得到根本重塑。
培育壮大“231”先进制造业集群
制造业是济宁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我市围绕6大产业集群,聚焦打造核心产业链。高端装备产业聚焦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矿山装备等7大方向,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化工产业聚焦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等4大方向,做强做优7家化工园区,大幅提升化工产业高端、绿色、安全发展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电子信息、第三代半导体、工业机器人、印制电路板、数字经济等5大方向,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新能源产业聚焦新能源储能装备、新能源集热装备、新能源汽车装备、氢能等4大方向,建设具有济宁特色的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聚焦稀土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碳纤维等6大方向,打造全国知名碳基新材料基地;医药产业聚焦化学医药、生物医药、中医新药、医疗器械等4大方向,打造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集群
我市加快动能转换,持续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我市优势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围绕纺织新材料进行延链,围绕面辅料生产、创意设计及高档品牌服装、产业用新产品进行补链,围绕智能制造、品牌培育进行强链,建设产业链配套率增强、产业生态圈优化的区域性产业生态系统。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绿色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和现代休闲旅游食品,努力突破大宗食用农产品加工、特色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等重点关键技术。橡胶及制品产业集群支持华勤集团加快绿色技术、绿色工艺应用,建设国家级橡胶制品绿色示范工厂。造纸及纸制品产业集群着力在生活、产业、文化、包装印刷纸制品等方向实现新突破。建材工业产业集群着力在玻纤行业、装配式建筑等细分领域推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开展年度五项攻坚行动
大抓产业,关键看行动。我市以“231”产业集群建设为主攻方向,实施系列攻坚行动,在新一轮大抓产业热潮中积极展现新作为。坚持市县一体,发挥市县两级产业集群专班作用,深化“九个一”工作机制,将“231”集群培育任务目标分解到县市区,加强督导、调度、协调、服务,全力开展好集群培育,确保6大产业集群年内规上企业达到1100家、营收突破1900亿元,提升集群能级、增强竞争力。
实施企业攀登攻坚行动。逐个产业集群明确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四类企业”。通过企业申报、县市区初审、市级集群筛选,将260多家企业纳入市县攀登工程,制定攀登计划,签订协议书,年底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兑现相关政策。通过实施攀登计划,确保年内新增50亿元企业3家,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0家,5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0家。
实施产业链升级和创新链增强攻坚行动。完成“231”产业集群核心产业链图谱、人才开发路线图、技术开发路线图的制订。依托产业链图谱,明确细分领域主攻方向和强链补链招商目标企业;依托技术开发路线图,明确研发创新、技术升级目标和重点;依托人才开发路线图,为用人单位精准对接、高效引进人才提供帮助。
实施数字化赋能攻坚行动。今年在建成并开通3500个5G基站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和工业应用场景,7家化工园区全部完成智慧安全监管平台建设,10家以上企业搭建5G示范应用场景。推动1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梯次推进50家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在化工园区、化工行业重点谋划一批“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示范项目。
实施项目建设攻坚行动。聚焦新上、技改、创新研发、招商引资“四类项目”,梳理编制了“231”集群支撑项目506个,其中新上项目128个、总投资92.3亿元,技改项目259个、总投资249.5亿元,创新项目102个、总投资23.8亿元,以企招商项目17个。梳理绘制全市2021工业和技改项目导向目录,筛选百项重点技改项目。年内滚动实施项目申报,确保全年实施1000项技改项目。指导各县市区扎实推进市“两会”明确的426个重点支撑项目建设。
扶植企业发展,实施企业家培育
产业发展企业是主力军,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我市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突出抓好企业创新发展。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研究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三个层面对企业进行梯次培育,打造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建立高成长企业培育库,适时举办专题辅导班,现场答疑解惑,助力企业尽快成长为瞪羚企业。实施管理创新工程。持续实施济宁市工业企业现场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努力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施企业家培养成长计划。组织本地企业参加山东省中青年企业家培训暨世界500强企业实训,我市6家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积极推荐我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申报省经营管理“雏鹰”人才计划,荣信集团1人入选。组织智能化技术改造培训班、“5G技术与工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实践”高级研修班、“新基建”专家报告会等培训活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2020年组织开展了全市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评先树优活动,共评选出246家优秀企业和244名优秀企业家。
蓝图绘就,前景无限。预计到2025年,我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75%;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3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00家,实现营业收入5200亿元,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十四五”期间完成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4800亿元。年度制造业营收利润率、技改投资额、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均确保全省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