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时就喜欢读课外书,如果遇到特别喜欢的书,总是千方百计的买到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家乡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县新华书店来人到我们学校卖书。我对摆在书摊上的各种书籍挨个儿瞧,发现有一本神话小说《西游记》节选本《孙悟空》,心里痒痒得直想买,可是当时腰里没有钱。着急中想到学校离家很近,何不到家里给母亲要钱去?便飞快地跑回家,给正在纺棉花的母亲好说歹说,要了一块五毛钱,花去一块三毛八分钱,把那本书买下。
那本书是竖排版,人名、地名的左边都标有曲线,生僻字词下边的括号里还有注音,所以读起来并不太难。因为故事吸引力太强,不几天,我就把它读完了。那时候我的记忆力也强,对孙悟空的故事记得很清楚,放了学经常讲给一些小伙伴们听,他们听得都很入迷,令我骄傲不已。其中有一个伙伴问我:“你拉的呱是从哪里学来的?”我如实地告诉他,是从《孙悟空》那本书里看出来的。他央求我:“借给我看看吧。”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于是,他便跟我回到家里,把那本书借走了。
书被借走之后,我一直惦记在心里,老担心他不爱惜。隔了一段时间,我问他:“你看完了吧?”他说“看一多半了。”又过了许久,我再次问他看完了没有?他的回答是“快了”。这时我心里已经有点儿不高兴,但却不好意思表现出来。第三次问他时,得到的回答令我出乎意料:“前几天俺亲戚到我家来,见到了那本书,非要借去看不行,我没办法,就借给他了。”我一听很生气:“你咋不给我说一声?”他说:“没来得及。”
事隔几个月,我催他去问问借书的亲戚看完了没有,他答应说等放了寒假再去。于是,我便耐着性子等到放寒假。那段时间真是度日如年,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放寒假,我催他快去要书。这时他反而对我的催促有点儿不高兴,很被动地去了。回来后,他沮丧着脸对我说:“俺亲戚把那本书给弄丢了。”我一听,气得光想发作,但一想到我们是伙伴,到底没发泄出来。
自那以后,我有好长时间不爱搭理他,他见了我也总是不好意思的样子。后来我想,他当时说的把那本书借给了亲戚,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么他亲戚说的把书给弄丢了,他亲戚的话是不是真的?这成了“第二层谜”。后来,对我常挂在心里的那件事也就逐渐想开了,当时不管是谁说了瞎话,反正那本书没落到“空地”里,谁看都是好事,何必老计较得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