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7日
首页
第06版:

汉文帝的 用人之道 朱峰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汉文帝不关心民生、不重视人才的喟叹,这也引出后人对汉文帝处事艺术的讨论。 贾谊少年成名,22岁凭借一篇《论积贮疏》,提出鼓励农业生产的建议,得到汉文帝认可。后来,贾谊又针对汉朝诸侯王势力恶性发展问题,提出分割诸侯王势力的建议。因为触犯当权者利益,许多大臣因此批评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汉文帝对贾谊逐渐冷落。后来,汉文帝再次召见贾谊,才有了历史著名的鬼神之问。 事实上,这一次召见的重点不在于鬼神,而在于表现汉文帝对贾谊的安慰。汉文帝不是不知道国家的弊病在哪里,而是因为当时他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用激烈的方式实施自己的政治构想。 可以说,贾谊在政治思想上是成熟的,但是对施政的方法还认识不足。南怀瑾曾在《历史的经验》中说:如果正式来谈这些问题,皇帝只有骂他一顿,你太不懂事,太年轻;当然那样做,那就不叫汉文帝了,也没有意思了。汉文帝用的是老庄之道,找他来吃饭,安慰备至,然后谈谈鬼话,也算是赞誉有加。 史料记载,汉文帝刘恒在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养成了谨慎、沉静的性格,对贾谊的态度也证实了这一点。王勃说“驱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也是认为汉文帝对贾谊的态度不是因为不爱才,而正是爱才的结果。在王勃对这件事的评价中,还有一句话叫做“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命。汉文帝是看到了贾谊献策存在的问题,但是贾谊不一定看清了自己的处境,认为自己这么有才华却不被重用是天命,却没意识到所谓的才华,其实是建立在与时势接轨的基础上,并在对时代问题的解决中得到释放。 汉文帝处事的高明,不在于就国事论短长,而在对于贾谊“夜半”召见的急迫,“虚前席”的礼遇,问道言语之间体现出来的殷殷切切。如果贾谊能够领会汉文帝的良苦用心,或许会成就一番事业;但最后因为怀才不遇而抑郁而终,或许说明贾谊还不算是一个完全通达事理的人吧。

2019-05-17 1 1 日报 content_660800.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