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对全民阅读倡导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阅读重要性,并纷纷加入到全民阅读的大军中来。从新修建的图书馆,到街道社区不断完善的公共阅读资源,再到实体书店的转型,“读书好”的共识正日益被“好读书”的行动所实现。
网红图书馆 吸引更多市民
生活中,许多市民朋友喜欢到图书馆借阅图书。今年,坐落在太白湖新区的市图书馆正式开放。崭新的图书、舒适的阅读环境,已成为许多市民朋友阅读的佳地。“在试运行期间,平均每天进入图书馆的人数就在三四千人左右。新馆开放以来,共借阅图书31137册次,少儿图书7233册次。”市图书馆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市图书馆的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大众加入到阅读队伍中来的积极性。
“这些年来,通过市民借阅图书的数量和种类来看,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关注点也越来越有深度。”市图书馆流通部副主任唐琳琳介绍,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推进,参与阅读的人群包括幼儿、学生、中青成年人还有一些老年人,年龄层次日渐多元化。
“文史类图书仍是人们借阅的主角,比如《平凡的世界》、泰戈尔的《飞鸟集》、金庸的小说等。其中,2018年小说借阅最高的是《十宗罪》,借了294册次,自然科学图书中《昆虫记》79册次,社会科学图书中《习近平讲故事》44册次。”唐琳琳告诉记者,尤其当个别电视剧热播、电影上映,这些作品的原著小说的借阅流通量便会随之上升。与此前变化是,人们借阅的书籍中,传记类、自然科学类、教育类等图书数量占比有所提升。“从借阅图书种类、数量的变化上,能够看出人们的阅读关注点不再只是消遣地快餐式阅读,而是向深度阅读延伸。为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市图书馆还新购300万元图书,与时俱进地补充读者所需图书,从而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藏书。”唐琳琳补充说,正是这几年我国大力倡导全民阅读,让更多的人了解阅读的重要性,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之上才有的结果。
阅读能让人变得更有见地。为了帮助大众培养阅读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阅读队伍中来,市图书馆还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阅读周边活动。“图书管设置了朗读亭,供大家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另外,自图书馆试运行以来,组织送福、猜灯谜、沙画、剪纸,名人名家讲座,国学拜师礼、论语经典诵读等活动70多次。”图书管办公室主任展海峰介绍,通过各种活动的举行,吸引读者到图书管中来,沐浴书香的同时,激起人们对阅读的兴趣和关注。
从图书卖场转变文化综合体
实体书店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影响着城市的文化氛围。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潮后,济宁的实体书店正呈现出回暖趋势。而在这一轮起伏更迭中,实体书店正经历着功能性的变革。
在太白路万达广场地下一层,一家在济宁经历了20多年发展历史的书店——亚龙书城内,往来不绝的顾客,以及书架上玲琅满目的书籍,让这个书店显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亚龙书城总经理崔亚龙说,2005至2013年不仅是亚龙书城,在整个国内实体书店行业都遭遇到了寒冬。而在2013年之后,随着国家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加大,以及社会各层面上对全民阅读的持续推广,书店经营有了更多的优惠政策、看书买书的人也越来越多,图书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复苏期。
为了赶上这一轮的“复苏潮”,抱残守缺的经营方式必然是不可取的。“现在书店通过改造 ,已不仅是卖书的产所,随着功能的强化、业态的多元,如何推广阅读、做好阅读服务变得更为重要。”崔亚龙说。
2016年开始,在亚龙书城里“阅读顾问”便悄然取代了以往的店员。这一变化并不仅仅体现在名称上。现如今读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对于书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崔亚龙认为,以往只需要整理书籍、把顾客带领到需要的货架前的书店销售员,已经远远跟不上需求了。现在的“阅读顾问”则要向读者推荐适合他的书籍。
“随着全国学习氛围日渐浓厚,一些企事业单位都开始建设图书室,但是单单知道几本书是建不起图书室的,这时候就需要‘阅读顾问’向他们推荐合适的读物,这需要‘阅读顾问’对图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崔亚龙告诉记者,作为书店,现在已经不能只是单纯的销售书籍,而需要进行大量的幕后工作,让更多的读者找到合适自己的书,爱上读书。
21年来,崔亚龙从事书籍营销,更在推广阅读。“前几天我刚去了和平街小学,给那里的孩子讲怎么阅读、读书的重要性。就是和孩子们分享怎么阅读。”崔亚龙说,他不仅仅是一名文化商人,更是一名文化使者。他要把阅读延伸至学校、社区等地方,为更多的人提供阅读服务。此外,每年亚龙书城都会开展各类阅读征文大赛、名家校园行活动、阅读主题公益讲座等阅读公益活动,邀请著名作家和学者深入学校、社区、图书馆等基层单位,通过丰富的阅读服务,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
·阅读提示·
4月23日, 为世界读书日。但这个世界性的读书节远没有“情人节”“母亲节”那么被社会公众所知晓。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不仅把一部分人获得的知识更广泛地传播出去,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和知识的交流融合,书籍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读书对人的成长影响巨大,读书,不仅可以修养身心,还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业到底如何?人们读书的热情又受到怎样的影响?随着4月23日的渐行远去,我们特策划此“读书”专题,也借此提高人们对“读书日”的认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呼吁人们应把每一天都当作“读书日”。为共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让我们认真读好每一本好书!
■本报记者 梁琨 鲍童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