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兵
一个县扶贫系统干部不到一年有17人离开;另一个县的扶贫信息员有1/3辞职;还有的村连换3名第一书记都干不下去,调离后自感“脱离了苦海”……部分基层扶贫干部反映,考核压力大、问责风险高、工资待遇低,让他们不堪重负,渐生退意;又时逢地方机构改革关键期,面临是去是留的选择。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要想将其做好,不仅需要正确的方针政策引导,更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要不然就会事倍功半。尤其是近年来,经常有基层干部反映脱贫攻坚工作重心忙于加班加点准备材料,而且还有一些表格单册需要贫困群众亲自填报,但是表格设计过于专业复杂,填写项目繁多,让基层干部群众苦不堪言。比如残联、卫健、民政等部门都需要残疾人口的情况,基层就得按照这些部门的不同格式要求分别采集填写相似的信息,导致工作精力其实都用在了干重复低效的事情上面,不仅干部费时费力,还会让群众生烦。因此,实现高效、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已经成为广大基层干部的共同心声。
事实上,要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单纯依靠人海战术肯定是不行的。而扶贫大数据的建设,则可以为扶贫工作尤其是基层扶贫工作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如果能够建立覆盖多个领域的数据库,实现扶贫数据信息与公安、住建、国土、社保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消除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那么就能有效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人力的局面,切实提升扶贫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科学的手段,必将推动基层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建立覆盖全国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信息资源集聚、互通、共用,然后由国家建立统一的评判体系,实现上下一个指令、一套表格,做到内容精准、形式简洁、可操作性强,从而有效减少重复交叉的低效核查。
让数据多跑路,干部群众就可以少跑腿。借助现有的网络科技,让数据动起来,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相信肯定会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部门视本单位的数据为独有,往往以涉密为由拒绝向社会公众开放,甚至也拒绝向其它部门共享,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所谓的“信息孤岛”。而且各地各部门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有效整合,“数据造假”“数据打架”的情况时有发生。信息不对称,信息孤岛、信息缺失,管理手段缺乏,管理理念落后……表面上看是基层负担重,实际上却是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落后。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利用信息科技成果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基层负担重、治理能力落后的问题。有效避免头脑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不治本之举。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只有真正突破习惯思维、突破经验主义、突破利益壁垒,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机遇,凡事从有利于基层工作、有利于效率提高的角度出发,减少空转虚耗,才能真正让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