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 济纪宣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回望2018年,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纪律建设,进一步纠正“四风”,反腐惩恶……一个个关键词跃入眼帘,见证了我市坚定不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铿锵步伐。
这一年,济宁市纪委市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九大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突出监督第一责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专项整治为重点、以廉德文化建设为特色、以队伍建设为保障,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执纪执法同向发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牵牢“牛鼻子”,扛起“硬担子”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什么时候全党讲政治、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
坚定不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2018年,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牵住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践行“两个维护”,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紧紧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等中心工作,实施精准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对照“七个有之”“五个必须”加强监督检查,对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党员干部坚决惩治。全面建成1630名市管干部、5699名科级干部及1561名重点岗位干部廉政档案,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市纪委回复党风廉政意见1037人次。拧紧管党治党责任链条,完善责任清单制度,细化分解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5个县市区、4个市直部门和2个市属企业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向市纪委全会述责述廉。与43名新调整市管干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2018年全市实施党内问责643起,问责党组织283个、党员干部451人。
监察体制改革蹄疾步稳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发展
2018年1月下旬,济宁市纪委市监委对金乡县原县委委员、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红枫严重违纪涉嫌职务犯罪问题立案审查调查。
这是我市监委成立后的第一例留置案。
作为全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市,我市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周密组织、精心实施,做到谋划推进、人员转隶、综合培训、思想政治工作、场所筹建在先。市县监委、功能区监工委顺利组建挂牌,全市156个乡镇(街道)派出监察室全部组建成立。实行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案件管理、审理相对分离,市纪委监委设置5个执纪监督室、5个审查调查室,监督执纪部门机构编制达到75%以上。建立健全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机制,出台问题线索处置办法,制定案件质量要求和标准,建立案件线索管理员制度,强化管理分析研判能力。
监察体制改革是纪检监察事业持续推进的重要保证。这一年,我市重拳反腐、惩贪去恶的决心、力度,始终没有改变。
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全市监察机关对47人采取留置措施,市监委先后查处金乡县住建局原局长周红枫、嘉祥县原副县长秦朝滨、曲阜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第一副主任袁炳新等一批有分量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在全社会形成强烈警示震慑。建立案件线索通报和移送、重要案件协调工作报告等制度,加强与公安、审计、司法机关的协作配合,凝聚反腐败工作合力。2018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6551件次,立案4293件,党纪政务处分4630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13人。追逃追赃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成立市县专班,成功将涉嫌犯罪、出逃英国六年之久的百名红通人员邱渤海之妻张雪珍劝返回国投案;重拳整治侵害群众利益腐败问题,全市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1981起,处理2648人,党纪政务处分1883人;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867起,处理1103人,党纪政务处分567人;强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监督执纪问责,把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纳入市、县巡察工作内容,发现问题,优先处置,严查快办。全市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77起,党纪政务处分94人,组织处理10人。
作风建设常抓不懈
用“钉钉子”精神把“四风”纠治打深砸实
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2018年我市深入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继续纠治“四风”顽瘴痼疾,坚持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深挖细查、揪住不放、露头就打,以党风政风好转带动政治生态优化。
靶向发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开展“十查十改”专项治理,启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查处问题91个,处理139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68起。
多措并举深化作风建设。贯彻落实全省“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工作部署,召开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大会,以“撸起袖子加油干、凝心聚力抓落实”为主题,组织开展“思想境界大提升、纪律作风大整治、服务环境大优化”三大活动。
紧盯年节假期、重要会议等节点,采取混合编组、交叉互查、随机抽查等方式,不间断开展察访活动。开展隐形变异四风“八严禁、八严查”和违规配备使用公车、滥发津补贴、违规公款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整治专项行动。全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18起,处理511人,党纪政务处分419人,通报曝光207起352人。
抓早抓小,挺纪在前
监督全覆盖体系不断健全
2018年,全市纪检监察队伍冷静清醒判断形势,着力提升审查调查精准把握能力,“打虎”“拍蝇”两手抓、两手硬,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惩治腐败,监督全覆盖体系不断健全,有效强化了不敢腐的震慑。
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制定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施办法,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注重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起。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8480人次,前两种形态占比达到88.1%。
全方位提升巡察实效。健全巡察机构设置和工作制度,市县巡察干部到位率达96.5%。组织全市巡察干部专题培训班,巡察干部业务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配合省委第一巡视组开展巡视巡察联动,完成十三届市委第三、第四、第五轮巡察,实现对市定脱贫攻坚重点乡镇巡察全覆盖。其中第三、第四轮巡察反馈问题806个,移交问题线索192条,追缴补缴资金3.09亿元。将反馈意见及整改情况在网络媒体实行“双公开”、接受监督,对整改进度慢、效果差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发挥派驻监督“探头”作用。开展派驻监督规范化建设活动,修订完善22项派驻工作制度。强化对驻在部门廉政教育和监督检查,开展“三重一大”事项监督984次,提出检查建议632条,开展廉政教育684次、廉政谈话3783人次、作风检查690次,整改问题376个。召开市纪委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述职工作会议,提升派驻监督实效。
标本兼治,筑牢防线
廉洁清正氛围愈加浓厚
“这几起典型案件暴露的问题令人震惊,他们曾经是我们的领导、同事,但是违纪后果极其惨痛,让人警醒。”参加全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的一名领导干部说。当昔日违纪违法的领导、同事成为以案促改的“主人公”,带给人的警醒无疑是当头棒喝,让广大党员干部从内心受到触动,起到了极大的警示教育作用。
秉刚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党风廉政建设重在标本兼治,治本固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2018年市纪委扎紧扎牢制度笼子,加强和改进监督执纪问责成果分析运用工作,深入查找制度漏洞,有针对性提出整改建议,出台关于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暂行规定,制定重点项目建设廉政监督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强化对重点项目廉政风险点的日常监管。开展经常性党风党纪教育,在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开设专栏,加强对宪法、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宣传。选取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组建宣讲团,开展党纪法规宣讲。组织1652名县处级及以上干部、17130名乡科级干部参加党纪法规和德廉知识学习测试。召开全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依据查处的典型案例,拍摄警示教育片,开展系列警示教育活动。编排廉政短剧,组织10场“儒韵清风·廉德剧场”廉政短剧展演。创新推进廉德文化建设,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出台关于深化廉德文化建设打造“儒韵清风、廉洁济宁”的意见,推进廉德文化“十进”工程,建成济宁市数字化廉德教育基地,指导县市区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建设特色廉政教育基地,形成“一县一品”廉德文化建设格局。
“打铁人”要先做“铁打的人”,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铁军。把加强党的建设要求落实到纪检监察工作的方方面面,抓党建提站位,抓培训强素质,抓纪律严监督,坚决防止“灯下黑”,2018年全市纪检监察系统组织处理14人,党纪处分1人。
新时代,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坚定不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吹响了冲锋号,在奋力开创新时代济宁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征程上,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韧与执着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力正风肃纪,高压反腐惩贪,以管党治党的新成效为书写新时代新济宁的新辉煌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