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俗话说,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在鲁西南方言中,腊八谐音“拉巴”,有拉扯子女平平安安长大成人之意。不管是穷家还是富户,过腊八丝毫不敢马虎。
说腊八,就不能不说腊八粥。
小时候,奶奶用红枣、花生、大米、小米、绿豆、红豆、豇豆等五谷杂粮,加上红糖熬腊八粥。今天看来,腊八粥只是普通的米粥,但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香甜的腊八粥一年也就能喝上一次。每逢腊八,我们堂兄弟几个,早早从被窝里爬起来,跑到奶奶家,围着锅台殷勤地转来转去,一会儿往本来就很旺的灶里添柴火,一会儿争着“呼哧呼哧”拉风箱。看见锅刚一冒气,就偷偷掀开锅盖,踮着脚尖从翻滚的热浪里用勺子捞出几个红枣,倒在黑乎乎的手心,一边呼呼地吹气,一边左右手来回倒腾着,烫得实在拿不住了,就大口哈一气塞进嘴,烫得嗷嗷直叫唤也不舍得吐出来。奶奶总是故作生气地奚落一番,拿着烧火棍假装要打我们。
待到满屋弥漫着甜糯的香味,奶奶打开锅盖,虔诚地先盛上几小碗,迈着小脚,小心翼翼地摆放在灶台、当门、庭院,口中念念有词,敬谢神灵一年对全家的护佑,祈求儿孙健康平安。这个时候,早馋得直咽口水,也算是懂得孰轻孰重,断不敢再放肆,只好耐住性子,寸步不离跟在奶奶后边,看奶奶作揖也跟着胡乱地拱手,见奶奶祭拜也像模像样地学,只盼着快点把这些繁琐而又不敢挑战的仪式做完。
敬奉完各路神灵,奶奶终于心满意足地回到灶台,笑嘻嘻说道:“喝了腊八粥,小猫小狗都能拉扯大。”就给一群孙儿们一人盛上一碗。这时候,我们才真正迎来最幸福的时光,一人捧着一大碗腊八粥,狼吞虎咽开来。过了多年我才忆起,每当这时,奶奶和爷爷总是一脸慈祥地看着孙辈们,偶尔佯装生气地呵责着,却从来没喝过一口腊八粥。
所谓过腊八,最重要的就是这顿腊八粥。至于腊八粥的缘起,传说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情感追求,传承着劳动人民的精神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