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7日
首页
第07版:

南墙下的水泥缸

张庆余

每次回老家,院子里南墙根下的三口水泥缸,总会勾起回忆。

水泥缸是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亲手制造的。之前,刚和父母分家没几年的“小家”,装粮食用的是一个红柳条编的囤,而储存地瓜干的是用高梁秸织的箔。这两种家什防鼠和隔潮性能差,囤底经常被老鼠咬破;尤其是箔围子里的地瓜干,不但老鼠更容易光顾,还容易受潮发霉,生出许多小黑蝽蟓,把地瓜干钻得满是小洞,而且沾满密密麻麻的的虫子屎。如果舍不得丢弃,就只好用清水淘洗几遍,然后晒干了再吃。为了粮食的安全,我学着别人的法子,制造了水泥缸。

用新缸的感觉,真比家里添了大型家具还惬意。虽然,那个年代生产队里每年分的粮食不多,但存放在水泥缸里,里边放一包“保粮药”,既不生虫,又可防鼠防潮。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后,我家每年自收的小麦都把几口大缸装得满满的,到年底一看吃不了,就拉到集市上卖掉。

二十世纪末,县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扩种高价值经济作物。尤其要求我们那个有种菜技术的村,要变成“无粮村”。这下,全村除了极少数山坡地、边远地外,都变成了菜田。这一不种粮食作物,水泥缸便闲置起来。

之后不久,家乡村村通了柏油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市场也更加活跃。我们村尽管是无粮村,但乡亲们一点儿也不为买粮发愁——各家的小机动车一开,到邻近的集市上愿买多少就买多少。甚至不用出村,买外地人到村中来卖的粮食。再后来,乡亲们都嫌买粮食磨面麻烦,干脆买成袋的面粉吃。更方便的是,村里有人开起了馍馍店,多数人家干脆连馍也不蒸了,随吃随买,省事得很。这样,谁还用缸干什么?

水泥缸原先都是放在屋里的,当成宝贝看待。自从没了用场,好几次为它们犯愁——老放在屋里,太占空间;拉到市场上去卖,已经无人问津了;砸烂埋掉,又实在舍不得。无奈之下,只好搬到院子里,放在南墙根下不碍事的地方。这一放,不知不觉十几年过去,缸面常被雨淋,背阴的一面都长满了绿醭。

水泥缸,留着没用,扔了可惜,为了它们费了不少脑筋。但一想到这是因为时代变化、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心中又增添了几分愉悦。■苗青 摄影

2018-12-07 张庆余 1 1 日报 content_609708.html 1 南墙下的水泥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