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青
基层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最为主要的阵地。如何在基层回应群众呼声、维护百姓利益、解决实际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这就需要在基层治理上下足“绣花功夫”,让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不打折扣、尽快落地。在这方面,济宁市民意“5”来听基层治理行动无疑为大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自2020年7月份起,济宁市通过顶层设计,以党委为统领,高位推动,常态化推进民意“5”来听行动,每月5日、15日、25日,组织“民情书记”采取入户走访或在固定场所开展“居民说事”“拉呱说事”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全口径接受群众反映问题,收集民意诉求,全面掌握民声民意,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问题。领导干部下沉基层、直奔现场,形成了“调研在基层、决策在现场、服务在一线”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干部在一线走访、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作风在一线转变”,更多党员干部“眼睛向下”“脚步向前”,形成了“围着群众转”“沉到一线干”的工作作风。通过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治理理念从上层着力转变为从基层发力,治理方式从事后应急转变为事前预防,更加准确地掌握了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有效解决了群众家门口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大大提升了基层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类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巨大合力。济宁市创新社会治理的民意“5”来听行动给老百姓带来了获得感,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现在全市上下参与社会治理的力量越来越多元,老百姓能享受到的优质高效服务越来越多,社会治理探索越来越进入深层次,这种社会治理模式,既符合中央精神和时代潮流,也顺应民意和发展需要。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结出了新的实践成果。
作为一个创新性的探索,济宁市创新社会治理的民意“5”来听行动顺应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规律,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设立民意“5”来听的初衷,就是践行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民心导向。把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作为工作落脚点,从细节处、源头处下功夫,紧密衔接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各个环节。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简单问题即时办理,专业问题分类转办,难点问题重点督办,时间久远的还原事实办,再小的事也当成大事来办,实在办不了的给群众讲清楚,切实提高了民意诉求办结率,确保了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让为民初心在解决小事上体现,在解决难事中到位,这是对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济宁市民意“5”来听考核的核心指标。实践证明,只要又好又快地帮群众解决问题,民意“5”来听就能在群众中扎根,就会更有公信力,更有影响力,基层社会治理就有了更加有效的抓手。
民意“5”来听行动是济宁市委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下一步,济宁市将不断完善民意“5”来听行动内涵,特别是不断推动工作服务规范化、程序标准化。要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进一步把党的领导植根基层,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构筑好基层社会治理“桥头堡”,打通每一个“末梢神经”,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要以严实的作风狠抓民意“5”来听行动落实,坚决克服形式主义,真正沉下去,让问题浮上来,全面掌握民声民意,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不断提高民意“5”来听行动的实践性、实效性和指导性,使城乡社会治理体制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功能有效强化、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进一步推进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领城乡社会治理成果花开满园,成为展示济宁“重要窗口”中最靓丽的景观。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