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张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要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首当其冲,凸显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实践表明,基层党建强,基层治理就强;基层党建弱,基层治理就弱。总结疫情防控经验,为我们从党建视角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指引,需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着力推动党的全面领导落实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实践启示我们,筑牢社会治理根基,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必须把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坚持以党的领导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向,推动实现党的领导上下贯通、纵横一体,集聚快速动员、快速响应、快速行动的强大组织力。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基层社会组织的核心,是推动党的全面领导落实落地的关键,必须着力加强。要着力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推动为街道社区赋权增能减负,明确街道加强党的建设、领导基层治理的主责,赋予街道对公共事务的综合管理权、规划参与权、区域内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等,配齐配强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机构和力量,做实街道综合执法办公室,提升街道整体治理能力。要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加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落实社区党组织工作和服务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要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多网融合”,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感情融洽在基层。
着力严密基层党组织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要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下移。面对基层不断变化的基层社会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延伸党组织触角,强化党在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这场疫情防控实践启示我们,按照居民小区对社区居民进行封闭管理,加强居民小区党建工作,有助于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力量服务下沉,从而把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落到最小的治理单元。居民小区是社会治理服务的一个重要节点,必须下气力抓好,实现有支部、有阵地、有经费、有志愿服务、有协商共治机制“五有”要求,引领优化治理服务。要通过摸排党员底数、合理设置小区党支部,明确党员楼长、党员中心户,实现基层党组织链条从社区延伸到小区,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居民小区党支部(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要加强对居民小区党支部工作保障,建好居民小区“红帆驿站”,作为党支部服务群众、办公活动的场所,加强经费保障,为每个居民小区党支部列支一定的工作经费。要建立服务机制,党支部成员定期收集社情民意,开展小区工作“六必访”、居民服务“六必到”,提供便民咨询类服务和公益活动类服务,对收集的问题,定期开展“居民说事”“拉呱说事”等,及时帮助居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不断增强居民小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服务能力,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逐步形成在居民小区党支部领导下,各方共同参与的居民小区治理体系。
着力增强基层工作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城乡广大社区工作者同参与社区防控的各方面人员一道,不惧风险、团结奋战,特别是社区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形成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强大力量,充分彰显了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伟力。这场疫情防控实践启示我们,社区工作者处于城市治理的最基层、最前沿,这支队伍作用发挥好不好,直接关系基础社会治理效能,因此,必须重视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素质优良的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社会稳定提供保障。要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坚持选、用、管、育全链条发力,真正把政治过得硬、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办法的优秀党员人才培育选拔到社区领导岗位上来。要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按照规定配齐配强,全面建立社区工作者3岗18级薪酬体系,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要加快建设社区工作者实训基地,积极打造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室,不断加大社区工作者培训力度,增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服务群众能力。要拓宽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注重从社区工作者中选拔社区“两委”干部,用好用足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人员的政策,使社区工作者有为有位、受社会尊敬。
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信息化智能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这场疫情防控实践启示我们,科技支撑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将信息化、智能化延伸至社区治理,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有效推进疫情防控下的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对社区的全覆盖、精细化管理。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科技支撑”“平台作用”,以县(市、区)为单位,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综合性、智能化的区域化信息平台,实现群众反映问题快速办结。结合放管服改革,通过推行“O2O线上线下同步”“马上办、网上办”等举措,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真正实现“群众点单、信息跑路”。整合各部门微信公众号,统一汇入“12345”服务热线平台,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民意诉求解决机制和精准高效决策体系,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不断完善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工作平台,加强社区治理大数据应用的顶层设计,通过对社区治理数据的实时分析,为社区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构建“一网一图一朵云”治理模式,健全“网格呼叫、街区响应、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推动“街呼区应”向社区、网格延伸,打通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提升社区治理和小区管理现代化水平, 让城乡社区治理“最后一百米”更畅通。
着力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合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全民参与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场疫情防控实践启示我们,在社会治理中要激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建设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共同体,大力倡导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把社区居民组织动员起来,自我服务、互相服务,实现共治共享。要深化机关党组织、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工作,实施民意“5”来听行动,机关党员每月5日、15日和25日下沉基层,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面对面沟通交流,收集民声民意,解决群众诉求,化解基层矛盾,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推动“红色物业”融入社会治理,推进物业企业日常经营与党的建设、业委会组建运行与党的工作、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构建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营机制,形成社区治理合力。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依托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培育与社区治理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区生活类、服务类社会组织,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在社区党组织主导下,把社区的热心群众、志愿者组织起来,成立各类协会、志愿队伍等群众自治组织,让群众融入社区治理、参与社区治理,真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