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昊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刚刚过去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工作部署,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等方面作出工作安排。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考虑到我国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面临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一个的必然选择。
正如习总书记着重强调的,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认识到,国际环境逐渐复杂,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在我国加入WTO后,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体系,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并迅速在中低端技术产业获得竞争力。但随着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我国全球化进程逐渐受阻。这一变化在近两年中直接表现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从对我国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到在科技领域中对中兴、华为等公司进行制裁,继而在去年强制字节跳动出售Tiktok在美服务等,美国打着贸易保护的由头一步步的阻碍全球化的继续推进。同时新冠疫情的出现更是为全球化未来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直接反映在经济波动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贸易依存度自2010年来经历了10年连续下降,2019年降至31.84%,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9.9%降至现在的不到1%。
反观我国自身,随着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贸易分工,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包含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以及666个工业小类;同时我国还拥有1亿多的市场主体以及1.7亿的高知技能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人口的规模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成正比,决定着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经济优势。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既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参与世界分工中的一大优势,也是未来调整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改革,通过消费提振经济的重要基础。数据的变化也凸显出内需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不断加大。自2007年以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同时家庭消费支出在2008-2018年间保持着9.92%的高增速增长。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贸易分工中工业产业门类逐渐齐全,但作为出口端的制造业仍然是以中低端技术为主。所以未来只有以国内循环为主,创新性的掌握核心科技,通过内生技术的发展突破“卡脖子问题”,在技术自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进而也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讲,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是要搞“自我封闭”,而是内外并重,形成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构建国内大循环为国际大循环奠定基础。国内市场的发展、核心技术的突破、产业链条的打通,将为我国进一步参与国际贸易提供更大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国际大循环也将不断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的动力。国际市场的互通有无,也为我国诸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国际上的竞争也能反过来激励我国本土企业的成长,提升我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国在未来也将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推进“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循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说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但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构建好新发展格局,在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改革上做好文章,助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为我国在迈向百年征程的发展道路上开好局,起好步。(作者单位:中共鱼台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