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地跨黄、淮两大流域,黄河从北部穿境而过,南四湖处于腹地,承接苏、鲁、豫、皖4省31700平方公里的来水,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事业,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人们对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市水利改革发展不断推进,实现了治水思路、体制机制的重大转变,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跨越式提升,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治水理念和思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1998年长江大水后,明确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2002年修订后的水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依法治水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在对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认识不断加深的基础上,以习近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不断完善了“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创新水利”五大水利建设思路,并且在水安全保障规划建设、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进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发展路子。
工程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多年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实施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截至2017年年底,境内建成河湖堤防长度3367公里、各类水库312座、水闸759座、塘坝1675座、机电井12.6万眼、泵站1885座。治淮洪水南下续建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顺利通水,泗河综合开发初见成效,引黄、引汶工程即将展开,水利工程设施体系不断加强,极大地改善了河湖防洪状况,优化了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增强了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不断取得新胜利。坚持防汛抗旱并举,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依托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组织指挥体系、责任制体系、应急预案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战胜了2002年百年不遇大旱,2007年“8·17”泗河洪水等11次旱涝灾害,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资源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水功能区划制度,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建立了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形成了水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全市每年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均控制在省定范围内,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我市成为全省第一批“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示范市”,6个县市区成为省级水资源规范化建设示范县市区,市级水资源规范化创建率达到100%。
民生水利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争取实现国家小农水项目县建设全覆盖,加强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457.9万亩,占耕地灌溉面积的64.4%,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45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64。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利用资金直补和项目扶持方式对20.024万水库库区移民加强扶持,2014年以来争取实施三批国家避险解困试点工程,省以上投资4.54亿元,帮扶总人数18142人。
生态水利建设备受重视。持续推进全市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实施引洸、引汶、引梁入城工程,保障了城区河道水活流清,城市水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持续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大型中水截蓄导用工程7处,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7处、17处。开展入河排污口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
创新水利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机制等改革工作,着力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着力抓好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等重点任务落实,河湖管护成效明显。积极推进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工程管护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放管服”改革取得新成效,13项许可服务事项缩减为7项,并全部下放,仅保留跨县市区及市直管水利工程许可事项。大力推进水利科技推广与创新,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水利安全生产态势持续平稳向好。
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发生新变化。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强化责任落实,开展教育监督,严格正风肃纪,不断打造社会认可的“水清”水利。严格依法行政,积极受理和设法解决群众利益诉求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合法利益。进一步强化广大干部职工对工作责任与光荣使命的认识,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市水利局连续多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等荣誉。
通讯员 满颖慧
建成后的标准化堤防。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机械化施工场面。
除险加固后的小水库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