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各级人社部门把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创业助推三大攻坚行动,就业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短平快”技能培训——提能力
市、县、乡三级均制定技能培训脱贫计划,分工种免费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把培训班办到乡镇、村居,让扶贫对象就近就地接受培训,掌握一定就业技能。积极挖掘收集就业岗位,到乡镇举办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帮助扶贫对象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企业扶贫岗位,助推扶贫对象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梁山县依托县直部门、各大企业开发其它公益性岗位,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就业,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负担,安置贫困人员389人。汶上县探索转移贫困人口就业新模式,构建“政府+企业+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工程,依托县区管理经验丰富、技术优势显著、市场前景良好的农业企业,计划组织扶贫对象从事药材、有机蔬菜等高效农业种植,并向扶贫对象发放创业贷款。截至目前,全市培训扶贫对象8700余人,推荐扶贫对象实现就业1.58万人。
就业扶贫车间——促就业
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引导建设一批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等就业扶贫车间,分类分批打造“精品车间”,树立“就业扶贫车间”示范典型,吸纳当地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就业。2018年5月份,笔者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前杜村扫帚加工就业扶贫车间看到,精准扶贫对象岳耀景正忙着加工扫帚。“一天能挣四五十块钱,一个月下来,我们老两口的生活费足够了。”今年64岁的岳耀景告诉笔者,由于老伴患有精神疾病,两个女儿早已出嫁,他除了挣钱还要照顾老伴。之前,他在县城附近打零工,自从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后,他来到离家较近的扫帚加工就业扶贫车间,每月有了固定收入,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目前,“就业扶贫车间”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涌现出梁山县鲁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汶上喜气洋洋喜庆用品有限公司、嘉祥县艾美服装服饰有限公司、鱼台县茂春祥家纺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特色扶贫产业的“样板车间”,全市已建设“就业扶贫车间”143个,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412人。5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21家企业被评为全省就业扶贫示范车间。
创业担保贷款——助创业
“有了这1万元创业扶贫担保贷款,就可以多进些肥料、玉米种、农药等农资用品,也就能多挣些钱。” 梁山县馆驿镇王思口村的贫困户王志文激动地告诉笔者。2012年,一场车祸造成王志文下肢瘫痪,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也因王志文这个顶梁柱无法挣钱成为了贫困户。为了维持生计,王志文和妻子利用自家临街的房子开了个农资门市部,在得到了梁山县人社局的一万元无息创业扶贫贷款后,生意比以前更好了,也重新燃起了他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热情。像王志文一样,得到创业扶贫贷款帮扶的贫困户全市已有124户,创业扶贫担保贷款总额363.8万元。
为帮扶有创业愿望、创业能力的贫困人员彻底摆脱贫困现状,针对扶贫对象资金短缺以及担保难的问题,我市于2016年底,出台了创业贷款支持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中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经营活动且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条件的人员,按实际经营需要,提供相应额度的免担保、免抵押创业贷款,政府通过贴息、风险补偿等措施降低贷款风险,变“输血”为“造血”,带动贫困人口创业,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全市设立了2000万精准扶贫创业担保贷款基金,每个县市区100万—150万元,能够为贫困户提供最高3万元的“免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创业贷款。
就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性举措,相信通过进一步完善精准识别、信息对接、定向培训、劳务对接等多项就业扶贫举措,更多贫困劳动力能够拔掉穷根。
李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