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多读书,读多书。这里的“多”并不是指数量上的多,并不是见书都读,而是指读书要坚持经常读。我们还常说,要博览群书。这里的“博”不是无边无沿地见书都读,而是有选择地读,有目的、有中心地读。“博”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里多读书。这里不要忘了“博”字后面的“览”字,它是说对于一些书可以浏览一眼半眼,可以阅读一段半段,有的书不必全读。因此,读书就得有选择,有取舍,有精读,有浏览。
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而只能依据个人的需要和兴趣,对于多数书可以说“不”。对于看书,钱锺书有一个故事值得回味。他到美国访问时,去参观国会图书馆。馆里的人为大量藏书而骄傲,不禁露出得意的神色,同去参观的人也都不停地惊叹,只有钱锺书默不作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什么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不要看的书!”那人没想到钱锺书这样回答,一愣之后,大笑着说:“这是钱教授的风趣了!”
那个图书馆的人脑筋急转弯,化尴尬为“风趣”。可那“风趣”,却怎么也掩饰不了钱教授的真情实话。世界上的书谁都读不完,即使读完了,也是干了一台“读书机器”的工作。于是我以为,面对书永远可以说“不”。作为人,主观上应该为自己确立应该不烂读书的原则。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单独地追求阅读数量,并不能实现读书的根本。
事物的变化千姿百态,知识的种类复杂繁多,而书籍的种类、内容几乎和事物变化、知识种类同步,你能把它们全部过眼吗?读书杂一点无妨,可是杂到没有中心,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是一知半解,这就无异于浪费生命。书有千卷万卷,业有专长主攻。面对与自己追求的目标没帮助的读书,就坚决说“不”。
我们常说要读好书,没错,但对于一点不了解的书,我们也得说“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激愤地说,“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那样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就目前而言,我们不说全世界,只说我们中国每天出版的书,公开的、内刊的,官方的、自费的,加上各种自媒体推出的文字,就让我们一生也读不完,何况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和它的积淀,谁能一生读完?“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不要看的书”,钱锺书老前辈的话,对于我们每个读书人都适用。